星期六上午上完课,我便借了校长的自行车,便往涝池村赶去。
我家所在的平远镇是个河谷,楼门河从中间流过,造福了两岸人民。
楼门河虽然慷慨,却滋润不了山上的几个村庄。
以至于虽然同属一镇,山上的边岭村与河谷里的涝池村却差距巨大。
别的不说,就说种地。
涝池村的地全是水浇地,一亩地能打五六百斤粮食;边岭村却只能靠天吃饭,收成好也就打个一百多斤。
更不用说涝池村附近还有两个国营大厂,以及众多政府机构。
当边岭村还把骡子当成宝贝的时候,涝池村一些人己经开上了手扶拖拉机,不但能干农活,还能沙子拉煤挣钱。
从边岭村到涝池要先走七里山路,再走七里公路,公路上可以骑自行车,山路上能骑的地方就很少。
一下山,便是一处繁华堪比县城的所在。
这是706厂的家属区,国营706铝厂是大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工程,规模十分庞大,厂里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甚至还有一条通往省城的铁路。
那个年代,706厂的工人是最令人羡慕的,工资高福利好,比公务员都吃香。
这从婚恋市场就能看出来,很多工人娶得都是学校的老师、卫生院的护士,乡镇系统的工作人员。
穿过铝厂家属区,还要走个西五里路才到涝池村。
涝池村是平原公社所在地,条件虽然比不上706厂旁边那两个村子,但也不遑多让。
这个年代公社其实早就改为乡镇了,但人们的称呼习惯还没改过来,很多人依然把镇政府叫做公社。
还没到村口,远远就听见公社的大喇叭里放着《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再过半年,这大喇叭里就应该放《一无所有》了吧?
先去中心小学。
我当然知道刘玉萍家在哪儿,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能不清楚吗?
但是还是要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