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董鄂氏康熙愨慧佟贵妃 本章:第57章

    “最近身子可好?睡得可好?”

    “劳皇上您惦记,老臣春日里得了百日咳,待到入夏天气暖和些,才慢慢停了咳嗽,近日晚上不会咳醒,睡得甚好。”

    康熙打量佟国维,笑道:“朕瞧着你脸色不错,瞧着比朕身子骨还好些。”

    这话说得假了,不过,佟国维和康熙都不在乎。

    康熙用了一碗小米粥,问他:“年前朕交代你们,咱们满人中若有青年才俊皆可荐到朕跟前来,如今都五月了,怎么不见你带人来见朕?”

    “回皇上,有赖皇上提携,佟家但凡有能耐些的早就领了差事。往下一辈选,他们都还是八九岁的孩童,顶不了事儿,实在选不出来。”

    “其他家呢,钮祜禄家,富察家、赫舍里家、董鄂家、瓜尔佳氏……”康熙念了一串满洲大族的名字:“都没有能干的子弟?”

    “这……应是有一些的,但能打的应该不多。”

    满人入关也有两三代人了,靠着铁杆庄稼过日子,愿意让后代吃苦习武的不多了。

    康熙看过去,佟国维低下了头。

    康熙苦笑:“你在家养病,朝堂之上的事你也知道吧。”

    “这两日京城闹腾得厉害,臣也听了几句闲话。”

    “海军呐,老四、老九几个真敢想。咱们满人里,能打仗的都在北疆驻守,哪里腾得出手来管沿海。”

    可汉臣不让步,他也不能说不管,只能先拖着吧。

    “你认为海军该如何?”

    佟国维道:“朝廷若是暂时腾不开手,不如把水师挪到沿海一带,也能顶些事。”

    康熙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他道:“你还记得郑芝龙、郑成功父子?”

    “臣记得,郑成功父子极为擅长海战,听闻崇祯六年荷兰人为了迫使大明开放贸易,不宣而战,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澎湖、金门两次大战中打得荷兰人节节败退,大明内部危若累卵之时,郑芝龙还能荡平倭寇、消灭海盗、击退洋人,取得制海权,掌控对外贸易主动权,十分厉害。”

    是啊,这样一个能人,降清后被杀,现在想来,有些可惜了。

    “皇上不用觉得可惜,郑芝龙海盗出身,又极其热衷海洋贸易,当惯了海上霸主,就算他降了,日后会不会反叛也难说。”

    “咱们大清,如若能出一两个郑芝龙这样擅海战的将领,朕也不用如此发愁。”

    对此,佟国维也无言可对。

    康熙为沿海发愁,京城里又有新鲜乐子了。

    九皇子为了泄愤把都察院两位大人关到囚笼里被囚犯侮辱,吴德大人被吓得失了心智,当天晚上就传遍了京城,消停了还没有一天的大臣人群情激愤,隔日纷纷上奏弹劾九皇子。

    康熙能如何?下旨训斥胤禟,罚银子五百两。

    训斥就训斥吧,还要罚银,胤禟当即不干了:“你们回去跟皇阿玛说,要银子没有,要命一条。”

    胤禟耍无赖,气得弹劾他的官员更是怒火冲天,有位快致仕的老大人跑去宫门口哭,说九阿哥如此虐待臣子,皇上若不严惩九阿哥,他就撞死在宫门前,以死明志。

    宫门口闹腾起来,好些人赶去劝慰,一时间,吵吵嚷嚷个不停,姚元景这位九阿哥的挂名老师受牵连,被几位老大人指着鼻子骂。

    康熙被吵得头疼,正要召见内阁时,福建传来八百里加急急信。

    倭寇强占澎湖列岛,无辜百姓仓皇驾船逃到泉州府,预估澎湖列岛上百姓死伤超两千人。

    康熙惊怒:“倭人胆敢放肆,我大清水师何在?”

    传信的士兵禀道:“知府大人叫我等送信之时,也派人加急送信去绿营水师提督求救。”

    “即刻传旨,命沿海水师需尽全力打退倭人,夺回澎湖列岛!”

    康熙思来想去:“去红河港,送急信给直郡王,叫直郡王前去泉州府督战。”

    “是!”

    建不建海军还在争吵当中,倭寇就打上门来,这还了得?

    谁拦着不让建海军的,就该谁背锅。

    朝廷内,上下朝臣皆不吭声,民间一片哗然。

    在士林中十分有声望的大儒唐甄,写信给康熙,破口大骂满人不愧乃小地方出身的土匪流氓,鼠目寸光至极。又怒斥康熙盗贼之主,问其恶毒至此,意欲何为?

    叶菁菁在家养胎,近日京城闹腾她鲜少出门,听说唐甄骂人了,她赶忙问张廷玉:“唐甄就是那个说’自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的那个唐甄?”

    “正是这位老先生,他说权力来自于百姓却不为百姓做主,终有一日,百姓会为自己择一位民主。满人要是坐不好这天下,滚下去换个人上来。”

    胤禟怒道:“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我说什么来着。”

    叶菁菁按住胤禟:“只有唐甄?还有没有其他人?”

    “有个颜李学派的颜元,他在漳南书院公开宣讲,不仅骂了朝廷,还骂了陈廷敬为首的汉臣,骂汉臣学程朱理学学傻了,说他们当官不为民做主,不配为人子,都是流氓土匪的奴才,祖宗十八辈儿都为有他们这些子孙感到羞愧,都是些软骨头。”

    叶菁菁击掌,好家伙,大儒骂人就这般直接吗?

    张廷玉无奈,这两位老先生说得都没错,但是时情如此,为之奈何?

    胤禟坐不住了:“不行,我要进宫见皇阿玛。”

    “去吧去吧,忙完了早些回来。”

    胤禟走后,书房里只有张廷玉、叶菁菁和她的贴身婢女。

    “你老实说,唐甄老先生那儿,是不是你撺掇的?”

    张英跟唐甄有交情,张廷玉自然认识唐甄,叶菁菁嘛,通过张家和唐甄也熟识。

    刚才,叶菁菁装作不认识唐甄,一定要说出那句唐甄的名言’自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张廷玉看了她好几眼。

    “我和唐老先生又没见过几面,你别往我身上推。”

    “你如果没说,京城前几日发生的事,唐老先生在苏州怎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他骂皇上骂朝廷的信这么快就能送到京城?还闹得人尽皆知?”

    叶菁菁笑道:“好吧,我就是看不惯他们欺负胤禟,想帮他出口气罢了。”

    “你呀。”

    “别说我了,你说海军能不能建起来?”

    “这次澎湖之战后朝廷会更加重视沿海,建海军?只怕有些难。”

    不想给军权,不想给银子,海军如何建得起来?

    海军要想拉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除了士兵之外,船、火炮等,花的银子海了去了。

    “不行的话,叫胤禟他们再去抄家。”

    “再抄家,银子也落不到海军手里。”

    瞧瞧,这次山东、江苏

    、云南贪污大案,抄家得来的银子比一年的国库收入还多,这些银子进了户部后都填了亏空。

    百官心里清楚,皇上也清楚。

    前回,陈廷敬陈大人提出拿抄家银子建海军,再没有下文。

    还未到中午,胤禟欢天喜地回府:“福晋,好事情,皇阿玛答应建海军了。”

    “怎么答应的?”张廷玉和叶菁菁齐声发问。

    “皇阿玛说大哥若是指挥绿营水军打赢澎湖之战,以后建海军就让大哥统领,还叫船舶师给拨两百艘船,火炮营拨一百门神机大炮。”

    “船是多大的船?”

    “一千石的一百六十艘,三千石的四十艘。”胤禟道:“先别管船大小,先把海军建起来,以后咱们再慢慢换大船。”

    叶菁菁也觉得是这个理,有总比没有好。

    “皇阿玛怎么答应了?那些满臣呢?”

    “我去的时候内阁大臣们都在,皇阿玛说水师的兵选七成进海军,水师的军需的七成也划给海军,另外朝廷再补给海军两百万两银子,不动八旗的军需。”

    “去岁兵部报给户部的军费开支共计一千三百余万两,他们给一年海军就两百万两银子?不够八旗军的零头?”张廷玉觉得这事儿太过荒谬。

    “我也跟皇阿玛说这银子肯定不够建海军,皇阿玛说,不够自己去抢。明朝时军费都没有,人家郑成功父子当年怎么就能养出一支能打胜仗的海军?”

    叶菁菁和张廷玉对视一眼,呵,以战养军,这个思路可以!

    朝廷答应,打赢澎湖之战后建设海军!

    消息很快从大运河一路南下送到沿海诸省,本来对海军没抱多少希望的直郡王顿时振奋起来。

    “将士们,成败在此一举!”

    “杀!”

    第45章

    岳麓书院。

    “嘉年,你快下来看,朝廷下旨,直郡王统领水军收复澎湖列岛了。”

    董鄂嘉年正在藏书楼二楼里看书,同门师兄李复手里拿着一封书信在楼下蹦跶,兴高采烈地叫他下去。

    “师兄,你哪里来的消息?”

    “大师兄托人送来的,你别看书了,赶紧下来,老师叫我们去他那儿一趟。”

    董鄂嘉年四月从京城到岳麓书院,入院考试时,他写了一篇论农和商的策论,叫岳麓书院的山长郭金门看上了,问他愿不愿意拜他为师。

    董鄂嘉年肯定答应。于是,他成了郭金门的第三个弟子,董鄂嘉年前头已经有两位师兄。

    大师兄朱轼,字若瞻,看看他的名字,和’若瞻’这个字,就知道他是苏轼的迷弟。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来下放至潜江当知县。因不少同僚还在朝中,朱轼消息灵通,朝廷让直郡王统领水军收复澎湖列岛的消息就是他送来的。

    二师兄李复,和董鄂嘉年年龄相仿,是个喜好交友的乐天派,和董鄂嘉年关系处的极好。

    董鄂嘉年匆忙下楼,李复催促他快跑几步:“老师看到信的时候特别激动,我感觉老师肯定有大事跟咱们说。”

    师兄弟俩跑去后山老师的住处,他们到的时候,老师正在打发小厮收拾行李。

    “你们俩来了。”

    郭金门看到他们两人连忙道:“为师即将出远门,书院里的事暂交给副山长安排。为师不在书院,你们两人在学业上也别懈怠。特别是你,李复,明年是乡试之年,你要抓紧时日,千万别虚度光阴。”

    “老师,您这是要去哪儿?”

    “为师即将去福建泉州府,我要亲眼看到我大清将士收复澎湖列岛。”

    董鄂嘉年劝道:“老师,您前些日子生了场病,身子骨还没完全养好,这又要出远门,万一在外旧疾复发如何是好。”

    “你们别劝,老夫我活到这把年纪也够了,万一死在外面,哪里死就哪里埋吧。”

    两个当弟子的没有老师这般洒脱,师兄弟对视一眼,董鄂嘉年道:“老师,我后年参加会试,时日甚多,师兄不得空,不如我陪您去泉州?”

    “你去?那也行。”郭金门点点头:“你是满人,还是从京城来的,水师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人?”

    董鄂嘉年摇头:“水师以绿营汉人为主,满人的将士多在北疆,我无从认识水师的人。”

    “一个你都不认识?拜师时,为师记得你家里人都是武将?”

    董鄂嘉年道:“我董鄂家确实大都是武将,但不擅水战。再者说,澎湖之战爆发的太突然,就算皇上想从北方调兵,也来不及赶去泉州,直郡王统兵打倭寇,也只能从沿海水师调兵。”

    “你大哥不是在南方任职?”

    “我大哥不在福建,他在广信府任正四品指挥佥事。”董鄂嘉年道:“老师,就让我跟您一起去吧。”

    “也罢,你想去就跟着去吧。出去开开眼界,长些见识,待到会试时,你的策论会更加言之有物。”

    李复也想去,郭金门瞪他:“你如今连举人都没考上,出远门耽误你读书,那可怎生是好?”

    “我可以在路上背书,遇到不懂的还能问师父师弟。”

    李复也想去外面长见识。

    郭金门不知道是不是偏爱出身不好的穷学子,先前收的两个弟子,朱轼是农家子弟出身,李复也是农家子弟出身,两人的求学路径相似,都是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才供出他们一个读书人。

    李复靠着博闻强识考上秀才,后又考进岳麓书院,拜郭金门为师。他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从老家到岳麓书院,从未去过其他地方,更别说出省。

    李复哀求:“老师,圣人都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明年将要考举试了,却只会在纸上写文章,连湖南之外的地方都没去过,考策论时,如何能写出精髓来?”

    见老师不松口,李复继续又道:“小嘉年师弟和我年龄相仿,就已经独自从京城到岳麓书院求学,我……”

    “行了,想去就去吧。你也年纪不小了,别做小儿之态。”郭金门嫌他烦。

    李复嘿嘿一笑,他攀着嘉年的肩膀:“师父,你还要收拾什么行李,弟子帮您。”

    “我这里不用你们,你们回去收拾行李吧,下午咱们就走。对了,家里马车不大,以免咱们三人乘车拥挤,你们别带太多行李。”

    李复干脆地答应了,反正夏日天气热,衣裳容易干,带一套换洗的就成。

    董鄂嘉年道:“既然如此,师兄跟老师乘一辆车,我和我夫人乘一辆马车。”

    “哎呀,我都忘了,小师弟出身富贵人家,跟我等泥腿子不一样。”

    董鄂嘉年瞥了师兄一眼,对老师恭敬道:“自从来岳麓书院后,我和夫人一直未回去看望过兄嫂,福建距离广信府不远,回来时,我想带着夫人顺路去一趟广信府。”

    “手足兄弟,是至亲,确实该常回去瞧瞧。”

    郭金门答应了,董鄂嘉年和李复这才退下,约好午时末在书院门口碰头。

    “小师弟,没想到你出远门都要带上弟妹,夫妻举案齐眉,真是难得呀。”

    “师兄客气,师兄和嫂子之间感情也不错。”

    李复哈哈一笑:“还行吧。你小子,想不想为我和你嫂子做点贡献?”

    “师兄又瞧上我家什么了?”

    “哈哈,你上回给我的那个金黄色的点心不错,带回去后你嫂子特别喜欢,什么时候再给师兄送点儿?”

    李复出身农家,娶了个商户之妻,夫妻俩感情甚好,李复在董鄂嘉年处吃到什么好东西,一定要带回家给夫人尝尝。

    “师兄说的是千条金丝饼吧,嫂子还挺会吃的。”千条金丝饼是宫里的点心方子。

    “没错,就是那个。”

    “今次着急出门,恐怕不行,等我们从福建回来,做好了送到师兄府上。”

    “那就多谢师弟了。”李复拍拍董鄂嘉年的肩膀,笑着走了。

    董鄂嘉年也笑了笑,心情十分不错。

    老师挺会收弟子,大师兄二师兄出身低,却都是豁达乐观的性子。比如二师兄李复,看上他家什么好东西了,都是直言讨要。

    不得不说,董鄂嘉年十分吃这一套。

    董鄂嘉年夫妻两人来岳麓书院求学,身边跟着的小厮、丫鬟、侍卫等就有六个人。他们到南方后先去广信府拜见大哥大嫂,大嫂说他们身边伺候的人没一个会说本地话,又给了他们两个伺候的人。

    家里人口多,为了住得舒坦点,夫妻俩在书院不远处租了套两进的宅子。

    “你带我去泉州府玩儿?”小觉罗氏欢喜得眼睛都睁大了。

    董鄂嘉年笑着道:“也不全是玩儿,咱们去泉州府看看,待回来时,咱们去一趟广信府见大哥大嫂。”

    “那就是去玩儿嘛。”

    小觉罗氏招呼丫头收拾行李,行李收到一半,小觉罗氏想起送礼的事,哎呀道:“你也不早说,我也没个准备,匆忙间咱们去哪儿买土仪?”

    “老师临时说要去泉州府,这可怪不得我。”

    董鄂嘉年收了一套笔墨纸砚交给小厮:“天气这么热,你也别给大哥大嫂准备什么土仪了,不如等我们到泉州府后,咱们在泉州府采购些当地特产送给大哥大嫂。”

    “只能这样了。”

    小觉罗氏跑过来拽着董鄂嘉年袖子,语带撒娇:“多买些,咱们给额娘、姐姐他们也送些回去。”

    董鄂嘉年拉着她的手笑道:“姐姐手里的嫁妆铺子,有好几个铺面做的都是南北货生意,她还差你这点土仪?”

    “那不一样,咱们送的是咱们的心意。”

    小觉罗氏特别感谢姐姐对她的提点,也感谢公婆对她的体贴,正因为婆家人对她好,她才能跟着嘉年来南方,活得如此肆意。

    夫妻俩亲亲热热地说着家里的琐碎小事,该安排的安排好,用了午饭,夫妻俩上车去书院门口等老师和师兄。


如果您喜欢,请把《九福晋闹和离日常》,方便以后阅读九福晋闹和离日常第57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九福晋闹和离日常第57章并对九福晋闹和离日常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