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满瞥了他一眼,想着这屋里都是自己人,干脆大方的点头,道:“不错,而且有些事太医署作为官方不好出面,但皇室却可以,这时候他们手上有这样的药会少很多掣制。”
明达若有所思,“比如育善堂?”
“对,”周满忍不住轻拍了一下桌子,道:“育善堂,包括我们太医署,有一半的花销都是走的陛下和太子殿下的账单,这是因为这是半慈善性质的,有时候国库没钱,或是朝廷有其他的事被牵制,对我们便多有忽略,但皇室不一样,皇室需要民心,要是再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使其不得不按照制度来帮扶……”
白二郎还听得一头雾水,白善殷或和明达已经扭头看着她,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原来你也有所图呀。”
周满只看着明达,和她挤眉弄眼,“你觉得如何?”
明达就垂眸想了想,然后道:“那只靠青霉素怕是不够的。”
周满便道:“西瓜霜也是我做出来的,方子我也有,还有一些成药,不过最要紧的是我还年轻,将来我肯定能做出更多成药来。”
白善便轻轻地敲了敲桌子,“话说,你们是不是商量得过早了,不应该是先问一问殿下,这到底是他一个人的打算,还是陛下的意思吗?”
明达看向周满。
周满就撸了袖子道:“笔墨来,我来写!”
白善就起身,出去给她端来一套笔墨,亲自给她研墨伺候她写信。
隔壁的饭厅里,郑氏正让人摆上饭菜,朝着正堂看了一眼,见他们凑在一起说得热闹,便让人将饭菜盖上,“再等一等。”
小钱氏好奇的往那边看了一眼,问道:“说什么呢这么热闹?”
郑氏笑着摇头,“应该是公事,不管他们,等他们饿了自会过来找吃的。”
小钱氏想也是,便和郑氏坐在一起等,说起闲话来,“天冷了,我看满宝的脚都肿了许多,我听我家老四说草原上的人会用羊毛织袜子,可暖和了,我也想给满宝织一双。”
第3104章
坦诚以待
郑氏好奇的问:“怎么织?”
“不知道,”小钱氏道:“不过我让人给老四写信了,让他给我送些羊毛回来,再问问人家是怎么织的。”
郑氏点头,也忧愁起来,“我看满宝和公主都只是肚子大,其他地方都没胖,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呀?”
小钱氏道:“等我回头问问她,不过她现在脚肿了许多,却还是每日都去医署,我就怕她糊弄我,报喜不报忧。”
郑氏立即道:“那我也问问善宝?”
小钱氏立即点头,俩人达成共识,忍不住相视一笑。
正厅里,周满写完了信,问明达,“你要不要也写一封信回去问问?”
她委婉的道:“或许有些话殿下不好与我明说,而我距离京城太远,只怕领悟不到殿下的意思,你们是兄妹,应该更好说心里话。”
明达并不觉得,太子哥哥虽然疼她,但是把她当妹妹,把周满当心腹,要说机密,只怕他会更愿意和周满说。
不过对上周满的目光,明达沉吟了一下还是点头应下了。
不过她写的信就要简洁多了,问个好以后便旁敲侧击了一下此事,两三句话的事。
周满见她写得这么少,欲言又止。
白善就扯过她手里的信,吹干后塞进信封里,塞进怀里道:“行了,吃饭去,你当谁都与你一样是话唠吗?”
周满不由嘀咕,“我怎么话唠了?我明明是为了表达清楚明白,以免有什么误会。”
她道:“要是都像殿下这样隐掉最关键的信息,只写了目的,不仅徒惹猜疑,还耽误时间。青州距离京城可不近,一去一回,半个月过去了。”
白善这才想起来,扭头问殷或和白二郎,“你们有没有信送回去?”
殷或略一想便点头,“还真有。”
他打算告诉家里,今年过年他不回家过年了,要留在青州过年,这是件大事,得告诉他们。
白二郎想了一圈后摇头,“我没有。”
白善和周满就一起看向他,“快过年了,你不该催一催人还钱吗?”
白二郎:“我又不在京城,催他们还了我也用不着,还不如让他们继续借着呢。”
明达不由问他,“现在还有谁欠你的钱?”
白二郎笑眯眯道:“没几个了,都是以前在国子监和崇文馆玩得比较好的同窗,对他们,我收的不是日息,就当是朋友借给他们的,放心,他们不会赖账的。”
明达当然不担心他们赖账,只是很好奇白二郎怎么这么喜欢放债,即便不赚利息钱也要借。
白二郎忧伤的道:“没办法呀,我又不做生意,也不是那个料,那赚来的钱留在库房里也是落灰,还不如拿出来给人用,反正我知道他们人品好,肯定会还,也能还上。”
白善已经起身,扶着周满,“走吧,去吃饭。”
周满就顺口问了一句,“留着数钱钱也高兴啊,你为什么非得借出去呢?”
白二郎就看向她,“有人说,钱留着是死物,是一堆废铜,只有拿出去用起来,流通了才是钱。”
周满:“谁说的?”
白二郎就眯起眼睛盯着她看,白善都忍不住扭头看向她了。
“……”周满:“哦,是我啊。”
周满下意识的瞄了一眼她放在科科那里的私房钱,有些心虚,不过却道:“这话也没错的,但是也别乱借,你心里有数就好。”
白二郎哼哼两声,也知道那肯定又是她话赶话编出来的瞎话,恐怕她自己都不相信呢。
不过他也不后悔就是了,他借出去的钱并不是很多,大额借钱的……
除了赵六郎,其他人也不会和他借,而借钱给赵六郎,他一向是收利息的。
白二郎太有钱了,他又不喜奢靡,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所以赚的钱都存着,以前是存自己的,现在连公主的那份一起存,钱就更多了。
嗯,明达也不喜奢靡,所以和经常感觉入不敷出的长豫不一样,俩人感觉他们的钱好多呀,还得建造库房赚钱。
到了饭厅坐下用饭,白善这才告诉郑氏和小钱氏,“明日有人送信回京城,娘,大嫂,你们有信往回传吗?”
当然有了!
而且还有不少话呢,郑氏可以自己写信,小钱氏则是用过饭后就去找周满写信。
写了好几张纸,将家里人上上下下都交代过后才算完。
第二天白善就把厚厚的一叠信交给护卫,点了两个人,让他们快马加鞭的送回京城。
信送回到周宅,一并交给了庄先生。
庄先生找出自己的信件拆开看了一遍,便从一堆信里翻出两封送进东宫。
太子习惯性的先拆开明达的信,一目十行的扫过后便放到一旁。
然后才拆周满的信,太子不由沉思起来,思考着怎么回答周满。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招来吴公公,“庄先生可还在崇文馆?”
吴公公立即躬身道:“在,庄先生才上完一节课。”
“将先生请来。”
庄先生很快被请来,太子干脆将案上的公文一推,去和庄先生喝茶。
“庄侍讲,若是皇室和周满要药方,周满会答应给吗?”
庄先生已经从白善给他的信里知道事情的原委,微微一笑道:“殿下是担心周满站在太医署那边把持药方不给?”
其实皇帝和太子想拿到药方并不难,别的不说,他们直接问萧院正青霉素怎么做,难道他会不说吗?
只是不得到授权,到底名不正言不顺。
当然,他们也可以用强权,不过皇帝爱惜名声,皇室也不愿意落下与朝廷争利的争议,所以才找周满要方子。
太子转了转茶杯道:“周满虽是孤的人,但她少有私心,若是一心为公,孤也不能拿她怎么样。”
庄先生微微一愣,虽然太子对周满的认识有些偏差(周满是他的人),没想到评价却如此高。
庄先生想了想后道:“殿下不如坦诚以告,您既然说了她少有私心,那您坦诚,她肯定也会回之以诚。”
太子沉思起来。
庄先生道:“殿下,从边关各地传回来的信息来看,青霉素加上太医署的学生,起码能比原来减少六成的伤亡,这个数据算于具体的数字……”
太子脸色严肃,微微点头,“孤明白了。”
这么重要的药,怎么能全部掌握在太医署手里呢?皇室手里必须有一支呀。
第3105章
商讨
等太子的信到北海县时已经快要过年了,白善将阉割好,又长精神了的猪仔送到各个官田庄子去。
周满肚子更大了些,因为天冷,她穿得多,整个人看着就圆滚滚的,偏一张小脸没多少变化,所以看着头小身很大,白善看着很担心,生怕她是累到了,他见过的怀孕的妇人都是全身长胖的。
所以他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她分忧,太子的信一到,他就凑上去一起看。
太子在信中很坦诚的告诉周满,在太医署外另外开一药坊是陛下和他共同的意思。
因为他认为周满是他的心腹,所以他直言不讳的告诉她,“如此利器,皇室必掌一支,全然交给外人,岂能安心?”
就好比军队,皇帝手里肯定要有核心的一支,不然将来外人造反,皇室岂不是要听天由命?
这种关系重大的药物也是一样的。
周满将信递给白善,若有所思道:“如果皇室有一个药坊统一生产,那我们太医署只靠各地医署零星生产肯定争不过他们,所以我们太医署也该建一个药坊呀。”
白善:“……你不是想趁此机会和殿下提一提做慈善的事吗?”
周满纠结了一下后道:“算了,这事儿让明达去提吧,为了不让萧院正太生气,我觉得也应该替太医署谋一谋福利。”
正说话,大吉从外面拿了一封信进来道:“郎主,娘子,驿站送了信来。”
白善伸手接过,问道:“谁的?”
“娘子的。”
周满一看到信封上的字迹便脖子一缩,小声道:“是萧院正写来的。”
白善便替她拆开,笑嘻嘻的道:“别害怕,萧院正不在此处,他最多隔空骂你。”
萧院正不知是听到了风声,还是猜出了太子在找周满要方子,特特写了信过来给周满,从他们创建太医署的艰难到太医署未来发展的不容易,洋洋洒洒写了两张纸,最后才点题,说起皇室想要建药坊的事。
他道:“几位尚书都说过,部门有专职,医药一事本就该太医署来管,虽然青霉素一药关系重大,但也不能因此就违了此原则,不然要朝廷何用,要部门何用?”
又道:“太医署一直被认为和太医院一样是陛下私属,而不是朝廷部门,若再将此关系厉害的药交给皇室,岂不是更脱不掉此认识?不知要到何时,太医署方能得到诸公认可……”
“除此外,更有成药药效的问题,”萧院正道:“你我皆知,成药方子,不仅是用的药材质量、数量,其手法也极其关键,差之毫厘,药效便谬以千里,良药可成毒药。由太医署来做药,好歹做药的都是经过正规学习的学生,有所保证,若是交给皇室,一个步骤出差错,他们若察觉不了,将贻害不浅……”
周满沉思起来,白善也沉思,半晌后道:“萧院正说的也有理。”
周满就抬头看他。
白善便笑道:“所以该循环一下。”
他将桌子上的茶壶放到了他和周满的茶杯中间,又移动了一下两个茶杯的位置,点了点茶壶道:“该有个监察部门,专门检查生产出来的成药。”
周满眼睛微亮道:“对呀,”点着两个茶杯道:“不仅皇室的药坊要查,我们太医署的药坊也要查,甚至民间的药铺医馆所售卖的成药……”
白善:“……这好像和县衙的职能冲突了。”
周满再次抬头看他。
“嗯,也不一定,你们太医署人手不足,不说人手,光是规章制度的指定可能都需要不下十年,我们慢慢来。”
十年以后的事十年以后再说,他到时候肯定不当县令了,此时周满可不能受气。
周满将两封信并排放在书桌上,拿过一张白纸摊开,打算先给萧院正写信。
然后才给太子回信。
白善在一旁研墨,一边看她写一边道:“对了周大人,有个帖子要送你。”
周满头也不抬的问,“什么帖子?”
“我们的码头要开了,就在后天,有三艘海船会过来我们这里停泊,这是莱州码头答应给我们码头的船只。”
周满惊喜的抬起头来,“海船从哪儿来的?”
“最远的是潮州一带,还有两艘是从江南回来的,都是赶着回来过年,听说带回来不少好看的布料和瓷器,到时候你也去看看?”
周满不在意这些东西,却对凑热闹很感兴趣,连连点头,“那我们明天得去了吧?”
“嗯,明天郭刺史他们也会来,等他们到了,我们一起去。”白善伸手将她额角散落下来的一缕头发弄好,笑道:“你身子重,到时候就和殷或他们一起住在公主的别院里。”
“咦,那你们呢?”
“我们住在龙池海司处。”
那其实就是一个挂名,还是白善自己封的,其实就是几套房屋凑在一起的院子,是给崔大人等一众建造码头的官吏、大匠住的,也是他们的办公场所。
周满点点头,因为有这件好事在,她给太子写信时就忍不住更活泼了些,也啰嗦了点儿。
等太子和萧院正收到信,已经是朝廷封印准备过年的时候了。
信是直接送到家里和东宫的,因为送信的是白善的护卫,所以他不说,俩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同时收到信的。
萧院正一听说是周满的回信,顾不上来给他送年礼的刘太医和卢太医,立即拆开信来。
刘太医知道这是周满的信,也不由放下茶杯,关切的看着萧院正。
见他面色渐渐严肃,最后慢慢的把信合起来,便不由问道:“怎么了,周大人不赞同我们的观点吗?”
萧院正压下手中的信,半晌不说话。
卢太医焦急,“院正,您倒是说啊,周满是不是已经把药方给太子了?”
“还没有,”
俩人才要松一口气,就听萧院正面无表情的道:“不过快了,她说她已经答应太子了。”
刘太医和卢太医:……说话能不能不大喘气?
俩人面面相觑,一时没说话。
第3106章
震撼
萧院正就深深地叹息一声道:“周满说,皇室开这一药坊对大晋和天下的百姓来说是利大于弊。”
卢太医生气:“那我们太医署怎么办?之前她还特特写信回来让我们赶紧给太医署找赚钱的路子,还说什么这才是太医署长长久久的活路,结果转头就把方子交给皇室,我们太医署好容易才把成药方子下到各地医署,才开了一条小路,这就封上了?”
“不是,”萧院正瞥了他一眼道:“周满说,让我们上书朝廷,太医署也要建一个药坊,而我们的药坊要比皇室还要大,不仅仅是生产青霉素,还有西瓜霜、金疮药、防风散,反正只要是好卖的,适用天下病患的成药我们都可以做,除此外还有各种药膏药贴……”
卢太医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刘太医则是打了一个抖,然后左右看了看,确定郑太医不在后才咽了一下口水道:“这岂不是要把天下的药铺医馆再得罪一遍?”
萧院正想了想后却摇头,“我却认为不会,这些成药卖出去恐怕不会减少药铺医馆的病源,相反,我们可以把成药卖给天下的药铺医馆。”
刘太医和卢太医沉思。
各家药铺医馆自然是有自己的成药方子的,但是,他们有的成药方子一定没有太医署的全,太医署的多,甚至,大多数都不会有太医署的好。
他们完全可以把成药当成药材一样卖给各药铺医馆嘛。
刘太医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连忙问道:“那各地医署的成药……”
“还做,不过只给他们一些常用的,不太机密的方子,像青霉素这样要紧的方子,只能留在太医署的药坊里了,将来也要成为机密。”
不知为何,刘太医却松了一口气,脸上浮现笑容,“之前我便觉得周太医此举过于大方,倒不是说大方不好,只是这药关系重大,一旦拿到方子的人有外心,传扬出去……”
萧院正叹息一声道:“之前谁能知道这药的药效竟如此厉害?就是周大人自己都没想到,信上一再与我确认各地试验的数据是否准确,担心是有人故意夸大了疗效。”
所以他们一开始虽看重这个药方,却不是很慎重,好在这个药方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现在除了周满和文天冬外,其他人都被传召回京,再上上课,过后放到合适的机密位置上就好。
萧院正问俩人,“你们觉得周满这个主意怎么样?”
卢太医问道:“我们的药坊能抢得过皇室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