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周家的四哥小钱氏白善宝 本章:第1184章

    “我知道,”白善道:“但机会如此难得,这次要是不通过,下次想要再改革就更难了。”

    他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有了晒盐法,制盐的成本大大降低,我压下的这个价格,各地县衙还是有赚头的,虽然少,但薄利多销啊。”

    “私盐屡禁不止,这是为何?”白善道:“就是因为官盐加上盐税和各地县衙的收益之后价格就变得很高了。可县衙本就是管理百姓的地方,并不是商号,也不当是为了盈利。官盐要是比私盐还便宜,那百姓还会去买私盐吗?”

    而当盐的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又还有多少人会去走私盐呢?

    周满沉吟,半晌后却依旧摇头,“我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你肯定不能这样和朝中的百官说,更不能将此心思昭告各地县衙,不然盐政改革更难实行……”

    第3151章

    盐政改革

    太医署和地方医署的建立和扩大,周满是每一步都参与的人,回头去看,刚开始谁都不看好太医署和地方医署,没有人觉得他们能将太医署做长久,更不要说真的开办地方医署了。

    一开始不过是皇帝愿意自掏腰包,太医署也有意义,诸臣这才勉强同意开办。

    所以周满太知道“同意”二字有多重要了。

    她道:“我们应该以小博大,先让他们同意再说。”

    白善目光就落在庄先生的信上,蹙眉道:“你是说魏大人的盐政还要再退一步?”

    周满摇头,“不知道,大人们的事我岂能断言,但我知道,你想要改变的越多,需要付出的就越多,不然就做不到。”

    白善也只是苦恼了一下便将此事丢开,他现在就是一个小县令,远在青州,京城的盐政改革离他还很遥远,作为一个小喽啰,他只要听命行事就好。

    但这个小喽啰此时正被朝中的大佬们不断提起。

    唐老大人同意盐政改革,却不完全同意魏知的改革方案,和他一样想法的老大人不少。

    皇帝实在是不想在大朝会上听他们争吵了,所以干脆找了个好日子把大家叫进宫里下棋喝茶,顺便吃个便饭,喝茶时大家就说说话,把这件事拿出来仔细的谈一谈呗。

    魏知认为可以将盐交给商人经营,他道:“如今天下商旅来往各处,由他们运输来往,比我们单独运盐成本要低很多,同样的,盐价也能够下降更多。”

    老唐大人皱眉道:“商人逐利,低价不过是一时的假象,将来他们掌握了盐路,只怕祸端不比现在的江南盐政差多少。”

    刘尚书却摇头道:“不然,我们只要掌握了盐场,他们就翻不出天去。”

    老唐大人依旧严肃着脸摇头,“不行,利润过大,到时候官商勾结,只怕百姓要求告无门了。”

    李尚书皱眉,“陛下圣明,又有御史台在,这种事怎会泛滥?”

    老唐大人就瞥了他一眼没说话,有些话当着皇帝的面不好说出口,见李尚书坚持,他便梗着脖子道:“纵观史书便知。”

    李尚书正要拉着他好好的问一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直沉默的皇帝忙道:“行了,行了,朕知道,帝王未必圣明,昏君奸臣也不是不会在大晋出现,唐卿的顾虑不无道理,”

    皇帝拦住要吵架的俩人,顿了一下后又对老唐大人道:“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魏知点头,和众人道:“臣和刘尚书算过一笔账,若是发盐引给客商,由他们运营官盐售卖,每斗盐的成本至少可以下降五文,加上白善的晒盐法,两相结合,盐价可下降至五十文一斗。”

    与会的大臣们眉头跳了跳,总算知道江南一派的官员和世家为什么要和魏知太子死磕了。

    现在世面上的官盐基本上都是一百文到一百一十文一斗不等,这一改革,相当于把官盐一半还多的利润拿去了。

    官盐改制,价格压到售价五十文一斗,那盐场和卖盐的人还能赚多少?

    赵尚书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问道:“那盐税呢?”

    魏知道:“盐税从盐场中征收。”

    和现在一样,官盐出场盐场就要交税了,他们只把关好盐场就好。

    赵尚书道:“售价如此低廉,盈利更少,我们还能收到多少盐税?”

    皇帝道:“朕现在也收不到多少盐税。”

    他道:“盐关乎民生,自朕登基以来,本就是要轻徭薄赋,所以这盐税征与不征朕都不太在意。”

    大臣们沉默。

    皇帝扫了他们一眼后道:“但是朕不征税,盐价就必须平抑下来,除了成本外,官盐不该赚钱,不然赚的钱肥了谁的药包?”

    就好比现在,盐价那么高,但他却收到盐税。百姓一边要吃高价盐,他这个皇帝还财政空虚,想想就不开心。

    所以皇帝就两个条件,“若要收税,那税收必须切实的进入国库;不收税朕也能接受,那盐价中的税收部分就必须得砍去,让百姓得以实惠。”

    魏知直接道:“收税!”

    他道:“将税收固定下来,将来除非战时,不然盐税不能上浮,就是上浮也有范围。”

    皇帝眉头跳了又跳,他觉得魏知此举就是在防止他之后出现昏君加税官盐。

    皇帝忍了忍,没说话。

    魏知继续道:“所以臣才提议放开官盐市场,由商人运输售卖,朝廷可限定盐价范围,在边关和缺盐地区设立官仓,若有商人囤积居奇,由官府平价售盐、抑制盐价,除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还可以设定盐场专卖……”

    魏知顿了顿后道:“现在青州北海县不就是盐场专卖吗?若是交给商人,那就是他们上门购买……”

    几位大人低声讨论起来,一直沉默的孔祭酒扯着胡子问道:“制盐的成本还能再下降吗?”

    魏大人立即道:“我认为还可以,这也是我提议商卖的原因之一,不涉及买卖,盐场可以有更多的经历去研究降低制盐成本。”

    孔祭酒翻了翻魏大人的折子,发现上面的数据还是去年太子从青州拿回来的,都过去一年了,以他对白善几个学生的了解,不可能没变化。

    于是合上折子道:“可以去信问一问白善现在制盐的成本。”

    他道:“五十文一斗,说真的,这个盐价还是高了。”

    众人:……

    连皇帝都看向孔祭酒。

    孔祭酒幽幽地道:“陛下,如今只青州一州便能代替整个江南的盐场,若是晒盐法广为流传,各地有盐卤的地方都可以试验此制盐法,您想想到时候市面上有多少盐?”

    皇帝微微瞪眼。

    孔祭酒道:“盐是关乎民生,但也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多了便价贱,但又和别的商品不一样,尤其靠海的地方,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

    孔祭酒抬起双眼,烁烁有神的看向皇帝,“陛下,既然要平抑盐价,那就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才好。”

    皇帝摸了摸下巴,兴奋的扭头看向魏知。

    魏知迟疑了一下后点头道:“臣是没什么意见的,但是陛下,盐税……”

    他看向刘尚书。

    刘尚书沉默着没说话,半晌去看皇帝。

    第3152章

    保护

    皇帝就大手一挥道:“民富便是国富。”

    他想得很开,“百姓有钱,遇灾遇祸时就算国库一时不凑手,他们也可自救,和钱放在国库中,再由朕用于百姓是一样的效果,所以不必在意盐价过低,大不了朕不收这个盐税便是了。”

    皇帝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怎么说呢?

    纷纷跪下行礼道:“陛下英明。”

    孔祭酒微微抬头看向斜对面的太子,见他脸上并无不满,心中微微点头,对他更满意了一些。

    算起来,白善也是太子的伴读,盐政改革也是他最先同意的。

    孔祭酒嘴角微挑,觉得储君终于有了为君的气度和胸襟。

    既然皇帝连税收都不在意了,那……

    老唐大人蠢蠢欲动的提议道:“不如盐铁专卖?”

    他道:“成立盐运司,专门负责运营官盐?这样一来国库不仅能有收益,也能控制盐价,让利与民,不比让商人再赚一层更好?”

    刘尚书精神一振,纷纷点头,“陛下,臣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魏知皱了皱眉,不太想成立盐运司,更想交给客商来售卖,商人逐利,他们比衙门更知道怎么节省成本。而且正如皇帝所言,国富不如民富,客商也属于民啊。

    魏知对商没有偏见,甚至愿意大力支持他们发展。

    老唐大人却正好相反,他认为世间多少罪恶都是因为利起的,而商人最逐利,虽然魏大人说了会让官衙平抑盐价,但老唐大人还是不太相信商人的品德。

    俩人各自阐述了一下各自的观点,以及他们坚持的优缺点,然后看向皇帝和其他人,等着他们拿主意。

    皇帝就沉吟道:“诸位爱卿以为呢?”

    孔祭酒道:“直接算钱吧,要是盐铁专卖,现在能给的售价是多少,除去所有成本,还能入库多少钱?若是交给客商,他们能接受的售价是多少,将来会不会大幅度涨价,还有,他们赚的是哪部分的钱?”

    他们必须得保证客商从盐上赚到足够的利润,不然这个政策肯定不能进行下去,到最后他们还是会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这是他们绝对不允许的。

    太子坐在一旁微微走神,二选其一,也就是说,他们都答应改革盐政了,只是还没确定怎么改而已。

    太子挑了挑嘴唇,觉得江南的事十拿九稳了。

    果然,第二天的小朝会,魏知再提起盐政改革,反对者寥寥,有些人心中见状发慌。

    还未等他们打听到消息,皇帝便召集百官大朝会,提及在各地成立盐运司,官盐专卖的事。

    百官震动,一时都懵了,没想到盐政改革的动作这么大,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讨论,皇帝又让人搬出一摞折子,沉着脸道:“这是各地弹劾江南盐政的折子。”

    “盐,关乎民生,结果江南盐场去年一年竟然没有准备,今年该给各县的官盐临时毁约……”皇帝前段时间一直压着弹劾江南官场和盐政的折子,这会儿一并拿出来,让古忠把折子拿出来一封一封的念,坐着的百官冷汗都出来了。

    就是不太相干的唐大人都觉得心惊胆战,低着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

    偏偏皇帝点了他的名字。

    唐大人心中一滞,停顿了一下才从座位上站起来,出列躬身道:“臣在。”

    皇帝沉着脸道:“你再去江南一趟,查一下江南盐场因何失职,将所有人犯押回京城。着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协理。”

    刑部和大理寺御史台的老大纷纷出列躬身应下。

    皇帝这才起身一甩袖子离开。

    古忠匆匆忙忙叫了一声“退朝”后便忙去追皇帝。

    大朝会一结束,各种消息便飞一般的出了京城往各个方向去。

    盐政改革是大事,江南震动也不是小事,哪一件都不小。

    连唐大人和庄先生都赶忙给白善和周满写信,告诉他们京城的消息,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

    唐大人写着写着反应过来,现在他和杨和书好像才是最危险的,尤其是杨和书。

    唐大人匆匆将信结尾,把信交给下人送出去后便连忙去了杨家。

    杨侯爷也才把信送出去呢,听到门房说唐鹤来了,他咬了咬牙,还是道:“快请他进来。”

    虽然他与儿子政见不和,但他年纪大了,杨氏最后还是要交给杨和书,而且看今日大势,他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所以他得先尽力保住自己的儿子。

    杨侯爷将唐鹤放进来,俩人关在书房里讨论了半天,最后唐鹤走时带走了杨侯爷身边的长随。

    此时,还一无所知的白善正坐在县衙大堂上看着底下跪着的人,他拍了拍惊堂木,问道:“还要本县一句一句的审吗?”

    跪着的俩人身子一抖,连连磕头道:“大人,卑职等知道错了,大人恕罪,以后我们再不敢犯。”

    白善拿着惊堂木转了转问,“来详细说一说你们犯了何事?”

    俩人低着头好一会儿都没说话,俩人悄悄看了彼此一眼,最后还是左边跪着的人道:“我们不该醉酒将县衙中的机密透露出去。”

    “对对,但我们并不是有意的,”右边的道:“当时被那些商人灌酒,喝多了,话秃噜一下就出去了。”

    白善掀起眼皮看他们,“本县看上去这么好糊弄吗?你们是怎么知道县中财政空虚的?”

    “我们偶尔听方县丞和您说话知道的。”

    白善就扭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大吉。

    大吉就仔细的看了看他们的脸后对他摇头,道:“除非他们耳朵比我还好,不然不可能听到。”

    白善虽然发愁钱的事,却很少和手下们提起此事,毕竟要安抚人心不是?

    方县丞也是他的手下。

    所以白善当面和他提起此事的次数不多,每次大吉都在,因为说的是机密,他们每次都会很注意,就算不特意找隐蔽的地方,至少也不会随随便便就提起,让谁都有可能听去。

    白善盯着他们看了半晌,见他们虽然战战兢兢,脸冒冷汗,却咬死了就是偶然听见的,并不是有意探听……

    白善就招来一个衙役道:“让董县尉去查一查最近三个月里他们接触过的人,尤其是外地来的人,对了,再查一查他们家中近来可有多出来的钱财或物件。”

    第3153章

    调查

    俩人冷汗直冒,心脏砰砰直跳,很不好受。

    俩人家都在北海县,前后左右住的全是街坊邻居。住在巷子深处,那是连他们家今天买了几颗菜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们之前都陪同方县丞在龙池码头,那里虽然商旅、长工众多,人员复杂,但真要分,还是听命于白善的长工多。

    更不要说在那里摆摊卖吃食的附近村民了,只要说是县衙问话,他们问一个问题,这些人能热情的给你延伸出好几个问题的答案来。

    只要他们与有心人接触过,白善不信查不出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而白善现在有钱了,最近已经有其他刺史府的盐官找上门来要买盐,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慌,有的是时间配他们玩儿。

    他大手一挥道:“把人送回牢里吧。”

    衙役将人压下去。

    董县尉目送他们离开,摇了摇头,觉得他们也太想不开了,现在北海县已不同以往,他们还能跟在方县丞身边去龙池,又能接触到这样的机密,显然很受方县丞信任。

    将来龙池码头建起来少不了他们的功劳,升职指日可待,也不知为何要这么想不开。

    董县尉很快就查到了蛛丝马迹,“……县城这边,左右邻居都说两家最近吃肉的次数比以前多,而且孙家上个月还添置了新衣裳。”

    不年不节的,谁家会做新衣服?

    哦,除了县令这样的有钱人家,就是他和方县丞这样有品级的官儿,家里也很少会添置新衣,更不要说他们两个那样的小吏了。

    “问过他们家里钱的来历了吗?”

    董县尉顿了顿后道:“问过了,家里人都说是他们两个在龙池借着码头的便利赚了一点儿钱。”

    白善很好奇,“一点儿是多少?”

    “十万钱。”

    白善啧啧两声,“本钱呢?”

    董县尉摇头。

    白善便哼了一声道:“龙池码头是赚钱,但就算是会下金蛋的母鸡,也得给它吃东西,喂饱了才能下金蛋,他们不拿本钱,上哪儿得的利润?”

    “他们家里也无人怀疑吗?”

    董县尉点头,“没人怀疑,他们习惯性不过问他们在外头的事。”

    “罢了,龙池码头那边呢?”

    “查了,是一个外地来的客商找的他们,一起吃过早食,那人在半个月前已经乘船离开了,不过……”

    见他不说了,白善便问,“不过什么?”

    “不过很奇怪,我在查他的来历时发现五月初八来的北海县,十一那天离开,但一直到十五那天才到龙池。”

    白善坐直了身体,脸色一沉,“中间一共四天的时间,从县城到龙池顶天了花费一天,剩下三天时间他去哪儿了?”

    董县尉摇头,“卑职已经让人沿途去调查,暂时还没消息。”

    他顿了顿后道:“大人,北海县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官道上人少,有谁经过,沿路的村民多留意,加上看路面的痕迹,多少能看得出去向,现在来往的商旅太多,一些村民不认人,大同小异的,怕是认不出来。”

    白善想了想后道:“沿着官道多问问岔路口上的村民,三天的时间,他们没去龙池,肯定是去了别处。商旅是多,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只走龙池到县城这一条官道,所以要是有人换道,肯定引人注目。”

    董县尉一听,立即照着这个方向去找。

    两天后,他兴冲冲的跑回来找白善,“大人,我找到了,您猜他去了何处?”


如果您喜欢,请把《农家小福女》,方便以后阅读农家小福女第1184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农家小福女第1184章并对农家小福女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