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人离开,时归的生活终归于平静,重新变得平平淡淡起来。
官学又进了新一批学生,但这与时归再没什么关系了,没了官学的课程后,她终于能将心思全放在家里家外的生意上,连着寻了半个月的铺子,挑出不少小毛病。
这日时归从京南的铺子离开后,懒得再去京南的宅子,便就近找了一家茶楼,在楼上找了个雅间坐下。
空青和竹月一身护卫打扮,始终跟在她身边。
见她坐下后,竹月顺势将带了一路的账本找了出来,铺平在桌上,与她解释道:“这是东阳郡送来的账簿。”
原是东阳郡凌家感念掌印昔日提携之恩,投桃报李,主动提出愿再为掌印寻一条生财之路来。
一年前,凌家又寻摸到一条新商街,这条街与之前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之前的商街主要做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意,大小商铺也是从本地中寻找的。
但这条新商街主要做的还是外地走商的生意,街上没有铺面,而是一个又一个的仓储式的仓房。
新商街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因又有从大周各地运来的货物,在各路走商中极受欢迎。
这不,商街才开起来一年,盈利就比得上原本商街的三成了,假以时日,便是超过,也不无可能。
当初凌家来信时,时归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等后面需要投入银两时,她才想起手里已没有多少现银,便是变卖了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家产,也无法凑足启动资金,无奈之下,只能求助阿爹。
也不知时序是用的什么法子,前后不到两日,就凑足了时归所需的所有银两。
按照时序的说法,这大笔银两虽是借来的,却也不着急还,便是拖上个十年八年也无妨。
等时归追问债主,时序又不肯说了。
但到底是借了上百万两,时归始终记着这事。
如今听说东阳郡的账目送来了,她也顾不得喝口热茶,赶紧翻看了起来。
因是商街开办第一年,许多东西都是以回本为主。
时归粗略算过后,发现抛去最开始的投入成本后,余下的银两,正好能将之前的欠债给还上。
就算这样,还能余下个二百万两左右。
时归合上账本,再次算道:“我记得京南的铺子这两年也赚了七八百万两,这样加起来,也有差不多一千万两白银了,岂不是就能给两浙的海商会送去?”
说起两浙的海商会,就不得不再提一句近两年兴起的海商,这还要从当初意外寻到西洋的商船说起。
只是海商兴起毕竟时间太短,是亏是赚谁也说不准,尤其是出海一次,光是造船的成本就要大几百万两,商船往返又要一两年,其间的不确定性太高。
原本时归也没想着掺和这些,还是时序提了一句,她才想着试试的。
前些年没钱,也就不提了,如今手里既有了闲银,不妨浅试一回。
两浙有专门的海商会,只要把钱给了他们,他们便能负责造船、挑选船员,一应费用都有详细明细,并不需要担心会被贪赃,而作为海商会帮忙打理的报酬,商船回来后,船上货物需分给他们一成。
因也是头一次,时归乐得花钱买轻松。
她命空青和竹月再将各地账簿清点一回,确定无误后,就可送去海商会了。
……
转眼到了十月。
时归的生辰在十月,只因与娘亲的忌日在同一天,便从来没有大办过,每年只与阿爹在一起,吃上一碗长寿面,再给故去的娘亲上一炷香,也就罢了。
今年依旧如此。
她的生辰小,虽说自过年后就十三岁了,但实际过了十月的生辰,才是满打满算的十三周岁。
今年给娘亲上完香准备离去时,时归总觉得忽略了什么极为重要的事情,可任凭她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到底是遗忘了什么,只能暗暗警惕着,多注意着身边些。
第75章
三合一
这日回家时,时归正与从宫里回来的时序撞上。
时序多看了她两眼,不出意外又在她眼底望见了疲态。
一转眼从蒙学结业也有四个月了,自结业考试后,先是发生了李见微失踪之事,紧跟着又要准备往北地送的物资、给时五时六的饯行宴,忙完这么些事,尚没能得两日歇,南边和两浙的生意也要着手操持起来。
粗略一算,这么一桩桩一件件,分明是接踵而至的。
时归这不去学堂了,反比之前上学时还要忙。
明明她手下也有不少得用的人,更有空青和竹月成了她的左膀右臂,可不知怎的,到最后需要她处理的,仍是有着不少的工作。
时序忍了许久,再见她这般模样,终无法坐视不理了。
于是,晚膳过后,时序难得开口把时归留了下来。
时归打了个哈欠,揉去眼尾的一点泪花:“阿爹,怎么了?”
时序问:“最近瞧你总是早出晚归,可是有什么棘手的事情要处理?”
“棘手?”时归摇了摇头,“也不算棘手吧,还是原先那些琐碎事。”
“这不上半年我光顾着官学的结业考试了,京南的铺子懈怠了许多,眼下既没了学业的压力,总要把之前落下的巡视都补回来,京南的铺子又有那么多,便是每天巡两家,全部看完也要一两月呢,再加上还有东阳郡和两浙的生意都不好马虎,这才忙碌了些。”
时序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头:“那怎还要忙碌这么久?”
“是有点久了诶……”时归温吞地点了点头,歪头细想了一会儿,又说,“不过应该也不会持续太久了,要往两浙送的银两已经整理好了,等给了海商会,余下的就不用我操心了。”
“东阳郡那边就更不用说,凌家一向打理得极好,这回也是因为要从中抽调银子,才多耽搁了些时间,等忙过这阵子就好啦。”
“接下来我除了继续巡视京南的铺子外,还得去京郊的庄子里看看……”
时序对行商了解不多,不能说不会,更多还是没有精力去关注,像以前那么多年,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全是交给外人打理的。
但自从时归接手了家中的生意后,他明显对这些东西更了解了些。
一开始是为了给时归讲解一些小门道,后来便是时归彻底上手了,反讲给他听。
毫无疑问,既是女儿讲话,他断没有不专注的道理。
像今天这样,他原是想借机提些旁的事,可时归既然细细讲述了,他也不会去打断,不光侧耳认真听着,不时还提点两句。
说到最后,时归顺着椅背往下蹭了蹭,直叫半个身子都软在椅子上才作罢。
时序看了一眼,并没指摘,而是问:“既然生意上的事就要忙完了,等日后闲下来,阿归可有继续念书的想法?”
“京城里也有几家挺不错的女学,我还特意叫人去查过,实际与风评一致,里面不光有从民间收上来的学生,也有一些从官学出去的女子,先生们也都算和蔼。”
“若你有意去的话,生意上的事就先放一放,我去给你安排专人打理,也能借此歇一歇。”
时序想得很简单。
既然生意上的事太操劳,那就换个不那么需要操劳的。
比如他提到的女学,因不再涉及科考诸事,女学的课程向来宽泛又轻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程,可能一门课只有三五个学生,再碰上一些偏僻冷门些的,夫子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也不无可能。
此外女学里的夫子不拘男女,也不一定是专职授课的,有从绣坊里请来的手艺精湛的绣娘,也有从钱庄请来的精于算计的理事,还有种了一辈子田、对农桑颇有心得的老农,另有一些名门夫人、大家闺秀……无论贫穷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当然最重要的是。
若时归去了女学,她不光能从中寻摸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另也能交些新朋友,正能填补李见微等人的空缺。
时序看得清楚,莫看女儿嘴上什么也不说,实际还是有些孤单的。
且看其他同龄人,谁没有三五玩得好的玩伴,也就他们阿归,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友全走了,唯一留下的一个卓文成,又忙着他那什么颐养院,大半月都不见露一次面。
时序面露嫌弃,循循善诱道:“女学里都是些姑娘,说不准谁就与阿归聊得来了。”
“到时你们还能约着出游,哪怕只是坐在一起品茗闲话,也总比你自己到处巡铺子强。”
不可否认,时归有被说动了一瞬。
但转念她又猛地意识到——
女学再好,那也是学堂啊!
时归对上学这种事可是唯恐避之不及,闻言赶紧坐直了身子,连连摇头道:“不不不!女学还是算了。”
“我好不容易从官学毕业,才不要再去自找麻烦,日日为考试而忧心的日子,我可是过够了。”
提起在上班的两年,时归至今心有余悸。
时序忍笑:“胡说什么呢。”
“我看的这几家女学,虽也有考试,但学堂里的人都不看重,参加与否都无所谓,并没有考校的压迫的。”
“另外我听说有好几家世代从商的家族女眷也在其中,还有那授课的夫子,也有专门钻研做生意的门道的,阿归就不想去偷师一二吗?”
却不想,时归并没有被哄骗道。
她大声拒绝道:“不想的!”
“若真跟阿爹说的那样,女学里有精于经商的夫子学生,我直接把他们请来,替我打理生意便是,何必舍近求远,又是入学又是上课的,白给自己找麻烦。”
时序:“……”
他万万想不到,时归竟转念就找到了捷径。
眼看时归拒绝得厉害,他索性也不再坚持了。
“你既不想去,那就算了。”时序说,“随你想做些什么,不过不管是为了什么,都没必要将自己弄得太累。”
“银两这种东西,若要赚,那是一辈子都赚不完的,若因此损害了身子,才是得不偿失呢。”
“阿爹,我晓得的。”时归语气软下来,乖乖点着头。
“去吧,累了一天,尽早歇息吧。”
时序又交代下人煮了一碗安神解乏的甜汤,赶在时归歇下前送了去,再点上一支安神香,自是一夜好眠。
许是受到了阿爹的影响,转天时归难得赖了个床。
等她收拾好准备出门时,却是已经晌午后了。
昨天回来时,她才定下今日要巡视的两间铺子,但有了昨晚与阿爹的交流,她又临时改了主意。
“主子,您要去哪儿?”空青坐在马车外,悉声问了一句。
只听车厢里响起神采奕奕的声音:“去女学!”
“华清书院、白梧书院、文宣书院、云锦书院……”昨晚时序提到的几家女学,又被时归数了一遍。
“你们瞧着哪家最近,咱们就先去哪家!”
多亏阿爹提醒,让她又有了新的寻找人才的门路。
时归坐在马车上美滋滋地想着——
林林总总那么多家女学,就算每家书院里只有一二愿意替她做事的,最后也能有十几人。
这十几人听起来不多,可既是学堂教出来的,总比从头培养来得方便,到时一人分个三五间铺子,她肩上的担子可一下子就轻松下来了。
时归自言自语道:“还得是阿爹,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帮上我的大忙……”
因时归将心理预期放得较低,几家书院走下来,随便一家都能给足她惊喜。
女学女学,里面的当然也只有女学生。
这些学生出身背景各有不同,但能在十几岁的年纪就接触家中事务的,实在寥寥无几。
有些人本就出身商贾之家,不管是受到家族的影响,还是自身就对做生意感兴趣,一听能亲手打理几间铺子积累经验,连报酬都顾不得问,当即就应了下来。
也有人正学着打理宅中内务,以便出嫁后能主持中馈,学了几年,正愁不知水平如何呢,时归却能拿出几处庄子来,可不正能满足她们的需要。
双方看似各有所得,但实际还是时归占了便宜。
一开始她只想着,若能招揽到十几人二十人,那就很好了,谁知只在拜访了五家书院后,她就招到了足有三十人,还全是学了好些年,只差上手了的。
更让她高兴的是,几家书院的先生怕从自己手下出去的学生办坏了事,砸了书院的招牌,主动提出可以代时归看顾监管一二,等学生们熟练了,他们再彻底放手。
这下可好,买一送一,送的还全是珍品。
等从书院离开时,时归笑得脸都僵了,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若这三十几号人全分到庄子或铺面,留给她的就只剩少数,只从巡视时间上看,就节省了绝大部分时间。
竹月尚有疑虑:“主子……这些娘子都是第一次接触庄子和铺面,您就不怕她们办砸了吗?”
时归沉吟道:“唔——怕也是有点怕的。”
“不过谁也不是一出生就经验老到的,经验嘛,不全都是积累出来的,再说不还有夫子们帮忙盯着,总不会出现大差错,实在不好了,我再收回来补救就是。”
“再说女孩子总要细心些,比起那些在生意场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还是这些姑娘们用起来更放心些。”
说得再大言不惭一点。
“且先试两个月嘛,就算全都失败了,两个月的损失,我还是承担得起的,”
“没关系,我有钱,阿爹也有钱呢!”
见她打定主意,竹月也不再劝。
因只用了半日就招揽来许多预备掌柜管家,时归一整晚上乐呵呵的,只是遗憾阿爹因公务留在了宫里,没法儿第一时间与她分享喜悦了。
转过天来,她与那三十位女学生约在临近城门的一处茶楼中,那里客人稀少,正适合许多人聚在一起说话。
待时归过去时,三十位姑娘们都到了。
昨日在学堂里的交谈不多,双方也只停留在一个极为浅显的了解上,今日再见时间充足,正能好好介绍一番。
时归先给她们解释了她们的职责,又捡了几个商铺名字说了出来,让她们先有一个印象。
谁知她话音刚落,就听人惊呼道:“云霓坊!可是京南那家极有名的成衣铺?娘子您是林家人?”
时归在外行走不多,经营那些铺面时,也是用得娘亲的姓氏,化名林七,故而外人提起京南的几家红火的铺子,只知主家姓林,实际少有见过真人的。
而她作为司礼监掌印的女儿,出名是出名,但大部分人是无法将她与传闻中的人对上的。
就是在这些姑娘面前,她也用的林七的化名。
时归不欲解释太多,只说:“既然你们都知晓,那就免了我过多解释了。”
“因家中生意增加,京南的那些铺子便有些打理不及,因此才想着招些新人,培养做新掌柜。”
对于她的话,众人表示理解。
但也有人为此感到迟疑:“敢问林姑娘,您说的那些铺子,您能全权掌管吗?”
说话的人怕时归误会,说完又连忙解释道:“我不是信不过您,实在是您说的那几间铺子太有名,我们又不曾打理过铺子,生怕耽搁了您。”
另一句她没好问出口的。
任凭她们如何看,都觉这个林姑娘,年纪实在不大,或许还不如她们年长,而这样年轻的姑娘,当真能做主那么多远近闻名的商铺庄子吗?
时归很能明白她们的犹豫。
但所谓选择,向来是双向的。
她付出了信任,理当也得到相应的信任。
时归不做强求,只郑重点了头:“我既能说出这些话,必然是能做主的,到时你们去了这些地方,自然也就能辨别我话语的真假了,你们觉得呢?”
“是了。”有人恍然道,“林姑娘实在犯不着骗我们。”
另有人一咬牙,当即下了决定,第一个站出来介绍了自己,又说:“林姑娘昨日说,可让我打理庄子来着。”
时归看了她两眼,渐渐有了印象。
说话的这人姓董,单名一个欣字,长得不算漂亮,性子瞧着也有些怯懦,但听书院的夫子说,董欣办事既爽利又仔细,曾帮助书院管了两个月的收支,未有半点差错。
听董欣说,她今年十二,自小就定了亲,夫家是外地的一个郡守独子,又因府上没有主母,等她嫁过去后,多半很快就会主理中馈了,也是为这,家里才送她来女学,就是想着在女学学几年,于打理家务上能精进些。
若是按照家里的安排,董欣并不适合在外抛头露面,只管安安心心等到及笄,依照婚约出嫁就是。
可昨日时归去书院时,在学生夫子眼中一贯不显眼的董欣最先站了出来,直言想试试。
时归没有对她过多评断,听完后想了想,开口问道:“那就在京郊,我有一处庄子,大小适中,但里面另有田产,虽雇了佃户,但管理起来也是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