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杨玉裴亭山李承远 本章:第721章

    这一笔漂亮的宁字,很多宁人都未必能写的出来,反正沈冷写不出来。

    第一条,在大宁的军队击败了高井原之后,作为大桑帝国的正统皇帝,英条柳岸会宣布桑国将不会继续存在,桑地将归为大宁的疆域。

    第二条,在宁军占领京都之后,陛下英条柳岸会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大军,并且打开粮仓和国库,将一切物资金银都献给宁军。

    第三条,因为宁军是为大桑帝国陛下而征战,当然要支付给大宁一笔军费,这笔军费从高井原的财产里出,高井原的财产如果不够的话,从他手下人那里凑。

    第四条,在大宁皇帝陛下接受桑地归为大宁之后,英条柳岸会宣布退位,他请求大宁皇帝陛下能批准他回长安城八部巷居住,因为那里住习惯了,有了感情。

    第五条,正式邀请大将军孟长安率领东疆刀兵进驻海野郡城,城内的军队会无条件的把城防交出来,如有需要,他们还会把兵器交出来。

    等等等等......

    孟长安一条一条的看着,看到第四条的时候噗嗤一声笑了。

    英条柳岸的求生欲啊......

    贼强。

    第四条中,英条柳岸请求大宁皇帝陛下准许他回到长安八部巷里居住,言辞恳切,并且一再表示了自己对那个小院的怀念,花花草草还有墙头上的小鸟。

    于是孟长安只好再次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些条件,答应他们自己会率领东疆刀兵进入了海野郡城。

    他不是完全相信英条柳岸,所以大军进城的时候得到的军令是一旦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立刻猛攻。

    然而到了城门口孟长安就发现了,这厅太诵父子真的是......太配合,他带着城中文武官员在门口迎接孟长安,城中所有军队都已经奉命把兵器交归库房,两万余人全都集合在城中大营校场等待孟长安的巡检。

    孟长安头一回碰到把投降安排的这么妥妥当当的敌人,确实没有经历过,真的是有些不适应。

    非但厅太诵一家觉得对大宁投降没有任何问题,就连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官员也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更神奇的是百姓们夹道欢迎......

    等进了城之后孟长安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厅太诵为他儿子厅太野请的先生居然是宁人。

    一个连山道的老先生,已经到桑国有十六七年的时间,最近这些年来,他对厅太野算是倾囊相授,厅太野从小就对大宁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敬仰和向往。

    而也是在这段时间中,郡守厅太诵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巨大,他的宁字写的很好,宁语说的也不错,只是口音稍稍有些奇怪。

    而厅太野就更像个宁人了,就是说话也带着些连山道糖山那边的口音。

    也就是在这时候,英条柳岸忽然之间就反应了过来,为什么自己回到桑国之后给他父亲很多老部下都写了信,唯独厅太诵那么积极那么热情的请求他来海野郡,这一定都是那位老先生在后边教的。

    孟长安如果不进城的话,连他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在。

    当夜,在厅太诵的家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厅太诵代表英条柳岸宴请孟长安,据说英条柳岸不舒服所以不来了,估计着他此时此刻应该是觉得孟长安不是外人,他才是外人。

    这位来自大宁连山道糖山郡的老先生姓陈,名为陈浮生,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浮生,也是浮生何事最关身的浮生。

    吃过了饭,老先生和孟长安在厅太诵家里的花园里随便走了走。

    “先生是何时来的?”

    孟长安问。

    “有些年了,那时候,一位从桑国慕名到大宁求学的僧人,千辛万苦的到了大宁,他仰慕长安繁华锦绣,心驰神往,可是走到连山道糖山郡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而身染重疾。”

    老先生一边走一边说道:“乡里唯有我会一些桑人的语言,所以乡老就让我去看看怎么回事,我替那僧人请来医生,奈何他已经油尽灯枯,救不了了......”

    老先生道:“那僧人临死之前对我说,他能来大宁,是他所在的寺庙倾尽全部财产资助他来的,只想着他回去能带回来自大宁的禅法,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大宁不信禅。”

    “他临死之前跟我说......先生啊,我花光了寺庙里积攒下来的所有香火钱才到了大宁,寺庙里的人还眼巴巴的等着我回去告诉他们大宁是什么样子,长安是什么样子。”

    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心情似乎有些复杂。

    “那僧人哀求我,能不能替他回去,告诉他的同门说他尽力了,但是没能回去,替他道歉,也想让我替他跟同门说说长安是什么样子。”

    老先生看了孟长安一眼,眼神有些复杂的说道:“他后来病死,乡里给他葬了,我和乡老们商议了一下,大家都说这是传扬大宁文化的事,是大事,于是向县令大人请示,县令大人也觉得这是好事,一可宣扬大宁文化礼仪,二可完成那僧人的遗愿。”

    “于是,我在县令大人和乡亲父老的资助下来到了桑国,找到了那家寺庙......可真破旧啊,只有一座屋顶上都长了荒草的正屋,两边的配房都已经坍塌,他们没钱修缮,那时候桑国还在内乱之中,谁有钱来供奉香火,他们也是艰难度日。”

    老先生继续说道:“我到了之后看到他们生活的如此困苦,于是用我带来的银子为他们重新修缮了房屋,他们请求我留下讲解大宁文化,我一时心软就留了下来,结果一留就是十多年。”

    “这十几年来,不但庙里的僧人已经都学会了宁字,他们还背诵了很多诗词歌赋,时间一久,城中的百姓们也都到庙里去听我讲,讲着讲着,整个海野郡城里的人就都对大宁格外的仰慕了。”

    老先生稍显得意的笑了笑道:“这十几年间,跟我听学的弟子已有数千人,桑国一统,厅太诵到了海野郡,他听说了我的事之后十分好奇,也来听我讲学,一来二去,还把孩子交给我......”

    孟长安深吸一口气,驻足,朝着老先生一拜:“先生这是大善之心。”

    “没有没有。”

    老先生连忙扶着孟长安:“可不敢受大将军如此大礼,我只是一介布衣,只是读书多了,所以讲了十几年也不厌烦,还有的讲,他们喜欢听也愿意学,我就多教他们一些。”

    “大将军,我是受人之托便忠人之事,这不正是咱们宁人历来的性子吗?不能答应的事绝不答应,既然答应了就一定会做到。”

    孟长安点了点头:“老先生说的没错,宁人都是如此。”

    老先生笑道:“所以在厅太诵接到英条柳岸的信之后他就来问我如何办,我就对厅太诵说,大宁至强天下第一,如果开战桑国必然会败,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让英条柳岸来,他来了,就有机会接触到大宁的人,接触到了,就能保全海野郡内数万百姓的生命。”

    老先生停下来,后退一步,很认真的行礼:“现在请大将军受我一拜,还请大将军答应草民一件事。”

    孟长安连忙扶着他:“先生请说。”

    “既然都应了他们投降,这海野郡的人又不会反抗大军,不要伤害他们。”

    孟长安点头:“先生放心,我答应你了。”

    老先生再次一拜:“大将军这才是大善之心啊。”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夜谈

    老先生一边走一边对孟长安说道:“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人心叵测,七成的人心叵测在位高权重,三成的人心叵测在贫贱愁苦。”

    他看向孟长安:“海野郡的百姓们时时来庙里听我讲学,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大宁为何富足,可是富足这种事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的。”

    孟长安点了点头:“是。”

    老先生道:“地域的原因,桑国这种地方要么长期内乱,不内乱就会想办法去侵扰别国,所以我想请问将军,可知道如果将来打下来整个桑国,何以治民?何以治地?”

    孟长安道:“这些话先生不该问,但先生问了我就说......其实先生知道,想治民,先愚民。”

    老先生长叹一声:“知道是知道,可是一想到这法子就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我这些年来在做的,何尝不是愚民之事,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觉得投降不是什么坏事。”

    孟长安看向老先生,沉默片刻说道:“先生读圣贤书,圣贤书里也讲过,人有远近亲疏,每个人都知道远近亲疏,所以先生帮自己人何来的过意不去,况且想让桑人与宁人真的亲近起来不可能。”

    老先生没理解:“为何不可能?若长期教化还是可以的。”

    孟长安回答:“桑人还知道自己是桑人,那就是亡国之痛犹在,什么时候桑人不记得自己是桑人了那时候才行......所以桑人不会真的与宁人亲近,除非都变成宁人。”

    他看着老先生说道:“所以先生应该知道,反过来想,若这次是桑人赢了,他们的想法也一样,若得以相处除非是宁人都变成桑人。”

    老先生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不寒而栗。

    “所以我一直都说,读书可明理,但未必所有读书人都可知世,既然不是每个人都知世,那么就更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治世治民。”

    老先生道:“我这样的读书人,就不该问大将军刚才的话。”

    孟长安笑了笑道:“先生是走在了前面。”

    “何为前面?”

    老先生好奇的问了一句。

    孟长安回答:“教化,教化这两个字先生走在了前面......对桑国动兵不是一世之念,陛下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改革兵部,增加了兵部的职权,其中一项就是推演评估大宁周边各国的国情,皇帝的性情,百姓的民情,通过推演三情来判断周边各国谁有威胁。”

    “先生可还记得大宁灭南越?”

    老先生点头道:“自然记得,百姓们都说是因为几颗白菜的事,可那时候我就说,大宁不会妄动兵戈,如果真的是因为几颗白菜动手,大宁还会如此强盛吗?”

    孟长安笑道:“所以刚才先生说读书可以明事理是对的......在得到详细情报之前,兵部根据对南越国皇帝杨玉这个人的性情来推演,就推测出这个人不安分,也正因为有了兵部的推演,所以陛下才会派人潜入南越打探消息。”

    “而在南越之后,第二个被兵部标明了会对大宁动武的就是桑国,对南越推演出来靠的是皇帝的性情,对桑国推演出来靠的是百姓的民情。”

    孟长安抬起头看了看夜色,已经夜深,可是这位老先生今夜显然是不可能轻易入眠了,他做了一件大事,难免会有些兴奋,对于大宁来说,老先生劝动了厅太诵等人投降,这是大功。

    对于老先生个人来说,这是大记忆。

    老先生问道:“然后呢?”

    孟长安继续说道:“然后陛下就召集文武百官来评定桑国的威胁等级,最终评定的等级是......从当时来看,五年后,桑国的威胁与黑武相当,十年后,桑国的威胁超过黑武,而从那时候算起来到现在,正好第五年。”

    “当时陛下问,如何应对,结论是先打比后打好,先生读书书里一定说的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要恩泽四方,要宽仁厚待,咱们中原人一直都自己说是礼仪之邦,还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是先生,当官的人和百姓们想的其实不一样,没挨打之前先打,做决策的人可能会被百姓们骂穷兵黩武,挨了打之后再打,会被百姓们骂后知后觉甚至是无能......”

    老先生仔细想了想,好想真是这个理,百姓们才不会去那么专注的想国家大事,第一他们不了解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第二他们脑子里有自己的生活,第三他们没那个能力。

    这是事情,茶余饭后的侃侃而谈和真正的国家大事比起来,又何止是天差地别那么远?

    百姓们好奇国事,好奇决策,好奇朝政,侃侃而谈的时候都是治世之能臣,可实际上,都是笑谈。

    “反正是要背骂名的。”

    孟长安继续说道:“所以晚打不如早打,被动打不如主动打,我们这些当兵的偶尔背一些骂名,但是百姓们过的更舒服更富足,无所谓。”

    老先生听了这些话之后沉思了很长时间,点头:“以前我也想过,为何国与国之间非要征战?为何大宁非要扩张?现在是明白了。”

    孟长安道:“那时候陛下问朝臣如何应对,先生猜猜我是如何说的?”

    老先生回答道:“刚刚大将军不是说了吗,愚民之策。”

    “那不是我说的。”

    孟长安自然而然的说道:“我说的是灭族。”

    老先生的脸色猛的一变。

    孟长安却依然云淡风轻。

    他看了老先生一眼后笑道:“攻下桑国之后,废掉桑国文字,废掉桑国礼仪,以大宁之文化礼仪教化,这样辛苦些,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民族忘记被灭国的仇恨。”

    “三十年......”

    老先生再次陷入沉思,许久许久之后说道:“所以大将军才会说灭族?”

    “嗯。”

    孟长安道:“灭族是最省力的做法,桑国地域狭窄,大战之后还好,人口不多,自给自足没问题,可是十年后呢?桑国的人口就能翻一翻,二十多年后再翻一番......那个时候,大宁为了养活桑国这片地方,国库就要每年都往这边拨粮拨款,每一年都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他后边的话没有继续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后边的话确实太残忍了些。

    为什么陛下动念让孟长安留在桑地?

    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把他和沈冷隔开,隔山隔海隔万里路?

    自然不是,陛下天纵之才,是大宁数百年来最强之君,陛下的心思又岂是那么肤浅简单......

    就因为陛下知道孟长安下得去手杀人,所以才会选他。

    在渤海的时候,闫开松身为渤海道集军政民政大权于一身之人,难道不知道对渤海人应该以严治为主?可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下不去杀人的手。

    所以远征渤海是孟长安留在那大开杀戒,杀到大概二十年后渤海人都未必能恢复到被杀之前的人口,因为男人差不多都死绝了,没有被杀的男孩又能力养育下一代最快是十年后,在下一代又要最快十五年,所以加起来二十五年渤海族都站不起来。

    二十五年后,哪里还有渤海族人,都是宁人。

    老先生听孟长安说了许多,他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事理,然而他还是想不到孟长安将来会在桑地大开杀戒。

    他相信孟长安说的那些话,比如废掉桑人的文字礼仪推行大宁的文字礼仪,可......并不是每一个桑人都有机会去学了。

    “先生要回大宁吗?”

    孟长安问:“若是先生想回大宁的话,我现在就可以派人去安排,护送先生到樱城,乘坐大宁的补给船回去,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到故里。”

    “旧故里草木深。”

    老先生摇了摇头:“不回去了,十多年了,家里同岁同辈的也没多少人了......回去便会触景生情,挨着个的给那些老家伙们上坟烧纸,对我这个年纪来说太难熬。”

    老先生道:“我就留在海野郡城吧,将来大军灭了桑国之后,我留在这多多少少还有用,人这一辈子说来也不算那么长,长者不过百年,我回去给他们上坟烧纸是悲伤事,我留在这讲学布道是开心事,两者相较,还是后者更好。”

    孟长安抱拳一拜:“代大宁远征的所有将士谢谢老先生。”

    “可不敢。”

    老先生连忙回礼:“不敢不敢。”

    “先生......”

    孟长安沉默片刻后说道:“将来我率军离开海野郡之后,先生也还是不要离开的好,战乱之际,这地方还算安全。”

    “是是是,不离开了。”

    老先生道:“离开......看的还不是悲伤事。”

    读书多了未必能治理天下,可是很多事确实看得更透彻,他离开海野郡,看到的都是杀戮。

    就在这时候亲兵从远处跑过来,到了孟长安近前俯身道:“大将军,有军情。”

    “嗯?”

    孟长安微微皱眉,这么晚了有军情,那么......

    他问:“北边?”

    “是。”

    孟长安看向老先生说道:“先生回去休息吧,我去城墙上看看,应是高井原派来攻打海野郡的队伍到了。”

    老先生一怔:“高井原真的要来打英条柳岸?”

    孟长安笑着问道:“先生觉得蠢吗?”

    老先生点头:“蠢到家了。”

    孟长安道:“其实他没那么蠢......他是没得选,一边是坏结果,一边是更坏的结果,他只能选择稍稍好一些的,英条柳岸不死对他来说才是更坏的那个选择。”

    孟长安转身离开,老先生看着他的背影,忽然间长叹一声......

    “人和人确实不能比,我读书一生,见解还不如这个年轻人,而且差的远嘞。”

    ......

    ......

    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夺闸

    海野郡城外,夜色茫茫中,一条火龙从远处游了过来,场面颇为壮观。

    站在城墙上孟长安看向北方,火龙在城外停下来,逐渐汇聚成了一大片火海,看起来不下数十万之众。

    那是桑国来攻打英条柳岸的大军,可是他们不会想到如今这城里不再是英条柳岸来挡住他们,而是大宁的东疆刀兵。

    今夜晚宴没有参加的英条柳岸此时却来了,慌的很,但是看到孟长安气定神闲的站在那,他也多了几分底气,可那几分底气也不足以让他跟着气定神闲。

    “大将军......”

    英条柳岸靠近孟长安,试探着问了一句:“没问题吧?”

    孟长安侧头看了看他:“你的意思是?”

    英条柳岸道:“来攻我的必然是德牧川,这个人是我父亲老部下,高井原为了测试他的忠心必会选他,这个人非常能打仗......”

    “哦。”

    孟长安淡淡的哦了一声。

    英条柳岸还想说什么,可是看孟长安的样子根本就没把城外那连绵不尽的火海当回事,他真的想再提醒孟长安几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这话就硬是没敢说出口。

    “今夜他们不会攻城,去睡吧。”

    孟长安对英条柳岸说道:“明天一早天亮之前我要见到我麾下将士们的早饭。”

    英条柳岸连忙点头:“是是是,我这就去安排。”

    厅太诵也有些担心,但是老先生对他说过,大宁东疆刀兵至今未尝一败,大宁战兵天下无敌,而刀兵又是战兵之中的精锐,所以他比英条柳岸还要好一些。

    厅太诵俯身道:“大将军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只管吩咐。”


如果您喜欢,请把《长宁帝军》,方便以后阅读长宁帝军第721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长宁帝军第721章并对长宁帝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