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懵懵懂懂的,不知为何有这样大的封赏,只当是今次差使办得好,她不曾畏首畏尾,果断地拿下季温,陛下很高兴,所以大大地奖励她。
这样一想,她又开心起来,卢尚书说她擅自拿下官员,指不定会受弹劾,她虽想她有王妃,不怕,但还是有些担忧的,倘若当真受弹劾,说不定会受罚。
谁知陛下不但不曾罚她,还夸她做得好。
可见陛下对季温这等压榨民脂民膏的奸臣也是深恶痛绝。
汉王大是得意,幸好她那时没有怕,不然就不能被陛下表扬了呢。
汉王乃是新贵,京中无人小视,诏书方下,便有大臣陆陆续续地赶来相贺,汉王对应酬一事颇为生疏。这些大臣,有些她叫得出名字、官位,有些她只听闻过,却不能将人与长相对起来,有些她不曾见过,也未曾听闻,还有些对她笑过,也有曾疾言厉色地在廷上参劾她的。
汉王甚是拘束,别人贺她,她便视此人袍服,来应对,官大的她抬袖回半礼,官小的,她便只颔首,位高的她道声多谢,德高望重的她便多加礼待。
虽说态度生硬,不知变通了些,但好歹未曾出错,将她汉王的架子撑起来了。
宾客盈门,至午后方散去。
作者有话要说:
濮阳会帮助汉王实现为王妃攒功德的愿望的。
第六十四章
幸而今日非休沐,
大臣们贺过喜,
又匆匆往衙署上衙,
否则,
王府怕是还需设午宴。
汉王与人相交,仍有些紧张,
待宾客散去,她匆匆去寻王妃。王妃在后院,
也有客要待。女眷不需上衙,
且许多人家先前与汉王府并无往来,
今汉王显达,不少大臣便欲趁此,
与汉王府连上这份交情,
女眷们便走得迟了些。
汉王到花厅,便见花厅外几名侍女立着,厅中阵阵说笑声,
不断传来。
汉王迟疑,放缓了步子,
远远地朝门内望一眼,
只见其中隐约几道人影,
却看不清各自模样,不知何人在说,何人在笑,王妃又是怎样神色。
汉王还未见过王妃待客,十分好奇。她总觉王妃出尘,
凡间烟火皆沾不到她身上。汉王怎么也想不出王妃在一群妇人间,寒暄周旋是什么模样。
她悄悄上前,欲寻一处偷看。
侍女们见殿下来了,便知她是寻王妃来了,低身行了一礼,便各自掩唇偷笑,皆不曾出声。汉王一心一意想要看到王妃,并未察觉侍女是何神色。
时值秋日,百花开罢,唯有菊花,正灼灼盛放。花厅布置古雅,厅外花木交错,盛放的菊花间,草木错落有致,将花厅掩映在葱茏草木间。厅中放了几面屏风,将花厅隔作内外两处。外间会客,内室则作一小小退步。
汉王在厅外隔着草木踮着脚看了半日,都看不清里头的情形,灵机一动,绕去花厅后,拐入内室。
内室无人,外间声响一清二楚地传来。
几位夫人想是与王妃一般年岁,光听声音,或灵动,或温柔,俱是鲜活可亲。今日上门之客为的是贺她得居宗正,自是以她为主,汉王听见,夫人们多半是对着王妃贺她夫婿成器,当即喜孜孜的,很是得意,她给阿瑶长脸了呢。
不知阿瑶会如何应答。
汉王侧耳倾听,察觉王妃要开口了,便连忙正襟危坐,好听得更仔细些。
“殿下年少,侥幸居高位,当不得夫人这般夸赞。”王妃的声音传来,清清淡淡的,如水一般,却不是冬日里浮着冰的水,而是春末夏初,碧绿的山坡下涓涓流过的溪水,带着太阳晒出的暖意。
汉王弯起眼角笑起来,凑到屏风后仔细听。
几位夫人照例还要夸,只是夸得很是收敛,王妃谦虚了两句,话不多,却无人越到她前头开头。汉王心想,阿瑶真厉害,就该这般谦逊,方能显得端庄,若是换了她,有人当着她的面夸奖阿瑶,她肯定不能如此镇定自若,说不定就跟着一起夸了。
那几位夫人很是善谈,渐渐说到其他地方去了。皆是京中第一等人家的女眷,谈论之物自非俗物,多是文雅风趣之事。王妃言辞雅善,犹如春雨润物一般,很有风范。
汉王听着听着,就不满足起来,她还想看看王妃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神情。她小心翼翼地沿着屏风,悄悄地望向外头,外头女眷们是何模样,她也不曾留意,一眼就寻见坐在正中的王妃。
王妃今日很是温婉,鹅黄的襦裙,云鬓凤钗,妆容清雅,她静听时,目光专注,开口时,微微侧首,眼中仿佛浸了一抹月华一般。
汉王看得正入神,王妃的目光不知何时,已望了过来。
偷看被发现了,汉王一惊,随即脸红,羞得不知如何是好。王妃看了看她,唇畔微微的扬起,那弧度几不可见,只片刻,她又转开视线,与人言谈。
汉王心花怒放,躲到屏风后头去了。
女眷们并未多留,再多说两句,便也相继告辞。王妃送完客,入得内室来,汉王端端正正地坐在一方铺了象牙席的矮榻上,见她过来,笑眯眯地唤她名字。
王妃无奈地看着她,汉王这才红了脸:“我想你,就来看看。”
躲在屏风后偷看总是很不好的,汉王这才想起,方才厅中还有旁的女子,方才行径,是很唐突失礼的。
她显出懊恼的神色来,小小的声音,辩解了一句:“我就看你,没有看她们。”
王妃本就没有责备她,见她懊恼更是心疼,将手搁在她的头发上,安慰道:“我知殿下并非有意,不要紧的。”
汉王这才安心,王妃不怪她,就好了。
诏书方下,大臣们便紧接登门,汉王还未与王妃好生说过话,她自袖间取出诏书,很开心地拿给王妃看。
宗正卿掌宗室诸事,多是宗室长者担此任,从未有过未及弱冠的亲王担此大任,可见她是很厉害的。
王妃摊开诏书看了看。诏书行文,自有一套章程,多是中书舍人执笔,皇帝阅后无错,方能颁下。
王妃看诏书,汉王一直盯着王妃。她的目光,素来直率,尤其看王妃时,更是眼中唯有她一人。
看过了诏书,重又合上,王妃抬起头来,见汉王正看她,便是一笑:“殿下看什么?”
汉王见被发现了,很是羞涩,却也不曾隐瞒,老老实实道:“我在看你。我在想,我从前默默无闻,娶了你后,方变得厉害起来的。倘若我未能娶你,而今我又是什么光景。”
王妃笑道:“倘若没有我,殿下自然还是殿下,一生一世,平平安安。”
汉王一听,连忙摇头。
倘若没有王妃,她肯定不得显达,也当不成宗正卿,多半还是过与从前一样的日子,在府中自己与自己下棋,看话本,偶尔出门一趟,看一看开得好的花儿。一年四季,一成不变。
这样的日子,听起来,似是惬意安然,可一想到没有王妃陪伴,她想下棋的时候,棋盘对面是空的,她只能自己与自己下,她看了好的话本,欲与人分享之时,环顾身旁,却无人听她诉说,她见了好看的花儿,折下一枝,带回府中,却无人让她相赠。
她周身寂静冷清,榻是凉的,心是空的,汉王光是想一想,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殿下眉头皱起来了,可怜巴巴的,王妃看得心疼,捏了捏她软软的耳朵。汉王抱住她,靠在她的肩上轻轻蹭了蹭,乖乖的,轻声道:“不能没有阿瑶。”
王妃轻抚她的后颈,语意轻柔:“我在的。”
汉王做了宗正卿,便开始每日上朝、坐衙。
萧氏宗室称不上人丁兴旺,尤其先帝这一枝,前前后后的治罪除籍,更是凋敝得厉害。说是掌管宗室诸事,实则平日里,很是清闲。
汉王府的属臣便也随着清闲,平日里是不大管他们去处的。
李舍人清晨接到一纸书信,便迅速外出,来到城中一处酒肆。酒肆隐在一处小巷后,往来皆是文人雅士,颇为清幽。
李舍人方一入店,便有一仆役上前迎接。
虽是仆役,李舍人亦不敢托大,见过礼后,方随那仆役入了一处雅室。
室中生着火盆,将室内烤得暖融融的,轮椅上坐着的那人却似仍觉寒冷,拥着一身厚厚的氅衣,见他入内,笑道:“一别经年,道安先生别来无恙。”
李舍人先是一笑,想起她如今已是皇夫,忙行了一礼。
“故人相逢,何必多礼。”皇夫笑道,亲斟了酒与他。
食案上已置珍馐,酒温得正合入口,二人笑谈起来。
皇夫年少时游历天下,见过能人异士无数。李舍人便是那时识得的。他在乡间,一间草庐,几亩薄田,过得拮据,却手不释卷。皇夫途径乡野,见他如此,便与他交谈。
李舍人号道安,虽处贫寒,从不羞于谈起自己的志向,皇夫对他颇为欣赏,二人就此相识。
后时局大变,皇帝即位,向天下征召有德之士,李舍人卖了草庐薄田,筹得些许路费,便孤身入京。京都居,大不易,几贯铜钱不几日便一干二净。
皇夫在入京的诸多寒士中,认出了他,安排他入了汉王府。
第六十五章
清贫多年而不改其志,
仅一线希望,
便敢破釜沉舟,
变卖田地,
孤身入京,如此心性,
又怎会是如他与汉王所言那般,只因无财无势,
打点不得好位,
便干脆入了无人问津的汉王府,
清闲度日。
皇夫以茶代酒,先敬过李舍人一杯,
方道:“这些年委屈先生了。”
以李舍人心志,
甘愿在一王府庸庸度日,着实是委屈了。
李舍人搁下酒杯,摇摇头,
神色间颇为哭笑不得,叹道:“人生际遇,
当真是难测。”
入汉王府,
是因那时朝局动荡,
汉王、滕王二王颇受瞩目,滕王动作频频,皇夫便在王府征辟属官之时,安了人进去。汉王虽蛰伏,彼时事多忙乱,
也顾不得分辨,将李舍人安排了去。
此后数年,滕王果真反了,汉王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老实实过她的小日子,别说图谋不轨,连让她远离王妃两步,她都不情愿得很。
汉王安分,李舍人这细作,自也没了用武之处。
这许多年,竟成了虚度。
皇夫揣着一小小的手炉,搁下茶盅,便将手贴在壁上,闻李舍人此言,先是一笑,又道:“犹记那年草庐中,先生针砭时政,有振聋发聩之语,使我难忘至今。愿拜侍中之位,入朝参政,备主上咨议。”
侍中虽为散职,加衔,却可侍奉君王左右。李舍人家贫,无背景,骤得高位,免不得为人嫉恨,居侍中之位,为皇帝出谋划策,展露出才华来,自可溯流而上,为朝中砥柱。
这番打算,不可谓不尽心了。李舍人心下感激,却是推却:“怕是要辜负皇夫殿下好意了。”
他志存高远,晚年背井离乡,为的便是一展抱负,时机来了,他竟不应承,当真离奇。皇夫却未显惊讶,只微微挑了下眉,显出愿闻其详之色来。
“方才我说人生际遇,当真难测,便是说这个了。”李舍人自斟一杯,一饮而尽,方笑着道,“若在年少时,我是万万不信,以我之能,竟会一生碌碌无为,壮志难酬。当初得陛下征士之诏,我喜不自胜,匆匆入京,那时我也万万没有想到,我被天子辟为待诏,却在一清静王府,虚度年华数载。初入汉王府时,我满心要做一番大事,更是料想不到,数年平淡之后,这时机终于来了,我竟是淡了这份心。”
李舍人催眉低首,望着杯中澄澈酒液,摇着头叹息:“世事无常啊。”
本是欲做一番大事入的京,数十年乡间清贫日子不曾消磨他的志向,入了王府数载,却逐渐瓦解了心性。
皇夫听他说罢,默然片刻,待见李舍人下定了决心,已无改口的可能,方道:“如此,便不勉强先生了。”
语气间有一丝怅然。
李舍人想开了,倒是乐呵呵的:“陛下有皇夫相伴,可抵贤人万千,多我一个,少我一个,于国事无碍。”
如此推崇,皇夫正欲道声“谬赞”,喉间一连串咳嗽,使得她语不成句。她背过身去,以拳抵唇,咳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平息。
一旁侍奉的仆役,忙往火盆中添了木炭,又生了新的手炉,将皇夫怀中那凉下去的手炉替换下来。
皇夫拢了拢氅衣的领口,白皙修长的手指拢过了衣襟,又收回袖中,揣着手炉,朝火盆边侧了侧身,方与李舍人歉然道:“失礼了。”
李舍人自不至因此责备,反是极为关切:“皇夫不如趁午时天暖,早些回宫。”
皇夫并不急着走,她来此,除欲举李舍人为侍中,还有一事要询问。侍中是举不成了,余下那事,还需问明白。
“不忙,我有一事要问先生。”
李舍人道:“皇夫请问。”
皇夫道:“是汉王。先生随汉王抚民,期间亲见汉王行事,不知先生以为,汉王风范如何?”
李舍人想了想,道:“汉王殿下秉性纯善,爱惜百姓,痛恶贪吏,敢作敢为,且颇有急智,是贤王。”
这份评价,称得上极高了。
皇夫听着,面上未显出什么怪异神色,心下却是颇为玩味。
“不过……”李舍人顿了顿,似是寻思用词,“殿下才能、应变之强,俱是出人意料。”
朝中大部分人以为汉王突然展现出才能,与先前形象截然不同,是因她从前藏拙,眼下觉得时机到了,就不藏了。
李舍人不这样以为。他在汉王府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便是观察汉王。再是擅长伪装的人都不至于数年如一日,不漏分毫蛛丝马迹。只能说汉王本就是不喜争端,又颇为简单天真的性子,且她还很是孤僻,有王妃前,只喜独处,有了王妃后,好一些了,只喜与王妃一起独处。
说到底,还是不爱与人往来。
这叫家境贫寒的李舍人甚为不解,还很痛心疾首。他终生困顿于温饱,还与困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好实现自己的抱负,汉王生来便是贵介公子,为官做事,皆是轻易得很,这等出身,她却窝在府中,不肯出门。
李舍人困惑不已,还有些瞧不起她,瞧不起之余,还被深深吸引着,就想知道为何殿下胸无大志,还过得这般满足开心。看到一枝花开,她就满足地赞叹,赢了一盘棋,她便开开心心地记下来,淘到一本好话本,她能看两遍,光是王妃笑一笑,都能让她开怀半日。
李舍人就这般一面瞧不上,一面又极好奇地关注,过了数年,直至抚民,又见了一个不同的汉王。对老人礼貌,对百姓爱护,对献媚的官吏不假辞色,极为端正耿直。
李舍人念念叨叨地说了半日,总结道:“殿下的确简单稚气,但一腔热血却不是假的,为国为民,一片忠贞。就是那才能,来得很是古怪。”
一个连府门都少出的人,能有这般能力,不能说不离奇。李舍人想不明白,只得将此归为天赋。有些人就是很有天赋,受天眷爱,羡慕都羡慕不来。
皇夫听得津津有味,待李舍人说罢,思索片刻,又问起详情来:“先生称汉王有急智,她有什么主意,皆是灵机一动,当场想出来的?”
李舍人是寒士,寒士多半有些清高孤傲,可他一说起汉王就停不下来,将汉王当做平生仅见的孤例来研究。
这会儿静下来,又恢复了寒士的孤高,闻皇夫此言,回想了一番,道:“也不是,皆是回房睡一觉,才灵机一动的。”
“每回都是如此?”
“不错。”李舍人细细回忆一遍,肯定道,又显出理解的神色来,“还是个孩子,贪睡,睡饱了才好动脑筋。”
皇夫忍俊不禁,低首微微笑了笑。
李舍人不解,疑惑道:“殿下何以发笑?”
皇夫放平了嘴角,正色:“我没笑。”
明明笑了,真是奇怪。李舍人暗自嘀咕,也不好追问,便就当她没笑了。
不过说来,他也是这回抚民才定下主意,就留在汉王府了。
多半是他老了,倦鸟归林,不愿再闯了。
汉王府好,人事清静,无勾心斗角,无尔虞我诈,正合养老。平日养花下棋,殿下若有差遣,他再尽一份绵薄之力,何其悠然。
何况殿下开始任事,他帮着辅佐,也能有所作为,谁能说汉王做的事,就渺小不高尚呢。
皇夫回宫,皇帝正寻她,见她回来,倒没问她往何处去了,只将她迎入殿中,又命内侍关了门窗,奉上姜茶,好与她暖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