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学会让人信服〉
二十三岁,向仪初任检察官,分发到义城地检署。
她知道自己年纪轻,也早有心理准备会被打量。但真正上线後,她才明白,在办公室里穿着西装走过走廊的她,看起来更像个来实习的大学生。
她的卷宗从不拖延,庭讯纪录逻辑清楚,连资深法警都说她写得b预想中还快、还俐落。
但她也渐渐明白,光靠能力是不够的。
某次地检署内部会议,主任检察官在无意间说了一句:「你那案件处理得不错,不过下次出庭时,发型可以考虑不要这麽松散。形象会影响说服力。」
那天晚上,她回到宿舍照着镜子看了很久,第一次意识到——她的专业,不该让人有机会忽视。
从那周开始,她固定将头发盘起,妆容简洁但不失jg神,衣着挺直得t。语气少了青涩的礼貌,多了判断的底气。
一年後,她调任高城地检署。
那里的同事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冷静」「老成」「不好亲近」。
没人知道她才二十四岁,也没人怀疑。
〈她二十七岁,已经在高城地检署第四年〉
如今,她二十七岁,在高城地检署已经第四年。
每周固定出庭、审阅卷宗、指挥侦查、与警调开会,流程熟稔到连疲惫都安排得刚好。事务官配合默契,後进检察官常来请教意见,法警见到她会主动打招呼:「向检,今天又是满庭齁?」
她没说什麽,只点头、微笑,继续走进自己的办公室。
从外表看,她像是一路稳定无波地走到这里的典型检察官:沉着、冷静、难以亲近。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稳定是从几次不确定与微妙的碰撞中磨出来的——包括那些曾被低估的年纪、被忽略的邀请、还有曾经默默传来一句「恭喜」的讯息。
她从不让过去多占据一分情绪。
这天早上,她照常出庭,穿过熟悉的走廊,一如往常地走进开庭法庭。
没有人知道,今天是她升任四周年的日子。也没有人记得她当初进来时不过二十四岁。
而她自己,也不打算提醒。
因为她很清楚,真正该记得的,不是她几岁开始当检察官——
而是她现在站在这里,可以说一句:「请被告进庭。」
就已经够了。
〈那天午休,她坐进资料间的角落〉
那天午休,办公室空气里飘着便当的味道。大多数人都聚在茶水间聊天,向仪却照例躲进资料间,独自翻阅周末准备出庭的案卷。
那是她习惯的小角落——有冷气、有yan光斜照,还有一张旧书桌,她总会在那放一杯热美式,安静一个小时。
方心那时刚从其他单位调来,原本只是来找资料,推门一开,却愣了一下。
那张办公室里一向严肃冷峻的脸,竟正蜷在椅子上,穿着宽松毛衣、头发没盘、眼镜架在鼻尖,捧着厚厚的卷宗边看边咬着麦芽饼乾,嘴角还沾了一点碎屑。
那画面……说不上可ai,但非常不检察官。
向仪也愣了一下,没慌张,只是眨了眨眼,抬头问:「你要找哪一卷?我刚好有目录。」
方心笑了,递出手上的笔记:「我看你不是在查资料,是在考古卷宗顺便解嘴馋吧?」
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从案子、到便当店、再到哪家咖啡不会踩雷。
那是她们第一次讲超过五句话。
也是向仪第一次觉得,有人不是因为她的「检察官身份」而接近,而是因为她「正在吃饼乾」这件事,而笑了出来。
後来,她们逐渐变成「茶水间以外也会约饭」的关系。然後是「下班会传讯吐槽案情」的关系,再後来,是「能在对方沙发上脱掉外套、素颜喝酒」的那种朋友。
方心总说:「我真的很庆幸那天推错了门,才发现你其实根本是只猫。」
向仪一开始没听懂:「什麽猫?」
「就那种工作时自带杀气,私底下只想晒太yan咬饼乾的猫啊。」
她笑了,没有反驳。
有些友情,不是因为谁多热情,而是因为在某个刚刚好的瞬间,刚好有人看见你没武装的样子,并且没有退开。
那个瞬间,就是她和方心成为朋友的原因。
後来,她们逐渐变成「茶水间以外也会约饭」的关系。然後是「下班会传讯吐槽案情」的关系,再後来,是「能在对方沙发上脱掉外套、素颜喝酒」的那种朋友。
方心是典型的豪爽姊姊型,讲话有风、有笑声、有时候还会顺手把别人的便当盖掀开闻一闻再下评论:「这家酸菜太少,火太小,下次不准叫这间。」
她二十九岁,结婚两年,有个五岁的儿子小渊,老公是水利局的工程公务员,温吞但超级宠她。办公室里流传着一句话:「方事务官除了抱怨薪水,什麽都笑得出来。」
但也只有向仪知道,这个每天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妈妈,其实每周末都要在家和小渊争夺看电视的主控权,然後周一一早照样笑着说:「今天不开庭对吧?那我们中午可以去喝点热汤,不然我快被五岁男孩的童言童语气si了。」
向仪总是点头,但其实——她有点羡慕。
方心活得那麽自然、那麽踏实,像是怎样都能在混乱里找到重心的那种人。而她自己呢?好像总是把重心压在理x上,不容许失衡。
也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她们才成为了彼此最刚好的朋友:一个像热汤,一个像冰镇茶。
刚刚好,不会抢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