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还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少年们以为他们想要了解的都可以从网上了解,也或许根本没有去认真了解过。
至少林锦川一直以为即便是西部的乡村也不会太烂,现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他印象中的祖国是发达的,即便是农村也是苏城乡下的那种粉墙黛瓦的民居亦或者别墅小洋楼。
他一直知道国内贫富差距是很大,却不知道相差的这样多,交通、通讯、所接收的信息。
这是一个十五个人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虽然是学生组织的却由老师带队,在来之前就事先沟通联系了一位在这边教书的学长——江闻。
他并不是教育类专业,只是选择支教了之后留在了大山里。
下飞机之后,坐上事先包下的大巴,从城市繁华的高楼大厦再到小县城的车来人往,路越来越窄,人文建筑也越来越少。
客运车不停地颠簸晃得林锦川有些想吐,窗外层层叠叠的山峦和一望无垠的田野。
大巴驶进了一处村落里,再往里开就开不进去了。
虽然路面上是水泥路,却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模样,水泥路上是一些垃圾还有泥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这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林锦川下车后拿着两个行李箱和一个大麻袋,许浓那边还帮林锦川提着一个行李箱,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来度假来的。
这个时候,旁人才反应过来,林锦川这是真少爷。
虽然平时不拘小节,但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还是挺高的。
江闻也在村口等着他们,
李老师还是给学生们做了个介绍:“这是江闻江学长,是这里的小学的六年级全科老师,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都由他带。”
“江闻学长好。”十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说道。
也有人吹学长好厉害啊的彩虹屁。
江闻只是不好意思地扶了扶他的黑框眼镜告诉大家:“哪有什么全才,不过是赶鸭子上架。
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只能是我了。”
每年支教的有很多,就像这些暑期来社会实践的学生一样,为了他们的任务,真正留下来的却没有几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跟着江闻学长走,他带着我们去我们的住处。”李老师做了个动作,打断了学生们的吵闹。
“收到。”大学生在群里回答的最多的两个字,在这样的场合下也是异口同声地说出。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前三天是采风,而后面几天是带放暑假的小朋友以及帮农民伯伯干农活诸如此类的。
自主性还挺强的,在开学后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学校里才会给予一定的学分。
跟着江闻一路上过去,林锦川和许浓并行着带着大包小袋看着沿路的建筑和景色,林锦川心中觉得莫名的觉得酸涩,看到这样的路面和楼房,当然也有小洋楼,也有建起来还没有粉刷红砖裸露在外面还没盖顶的屋子,一层楼的小平房,甚至于还有石头和泥土垒起来的屋子,破旧得发黑的木门内也住了人。
这样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让林锦川一瞬间的窒息。
和他在网上看到的祖国山川完全不一样。
“已经在进步了,林锦川。”一路上,许浓低声同他说话,“农村脱贫的标准很低,但至少我们现在全部脱贫了。
总在慢慢发展,你投胎投的好,但也不用觉得愧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我是不是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林锦川喃喃,相较于江闻学长,他实在是太自私且渺小了。
“江闻学长做的是授人以渔的事,林锦川,你就算把你们家的钱全部砸到这些地方都没有用的,何况那些资产也不是你赚的,你家公司也养着一大批人,倒了他们失业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每个人能做的还是很少的,这时候还是要靠上面的政策。
你看到这些地方就觉得难受,那那些战乱的地方呢?连生存都成问题。
我们在一片和平的土地上,总会越来越好的。”许浓不像少年人感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繁华所在,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光明,如果有所人都富有的话,那就不算是富有。
“浓浓,我就是感慨一下而已。”林锦川略带无奈地偏头看了许浓一眼,而后又反问他,“你吃糖吗?”
“你腾的出手来吗?”许浓反问了一句。
“那就不吃了。”林锦川当机立断。
一行队伍吵吵闹闹,又抱怨路途遥远的,也有和新认识的学长聊天的,其中林锦川听见了几句话对他有很大的触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学长有女朋友了没?”
“还没有。”
“学长这么帅,怎么可能没有女朋友呢?”
“怎么?你要给我介绍?”
“你看我可以吗?”
“也不是不可以,那你愿意为我留下来吗?”江闻眉眼温润地问那个女生。
而那个女生犹豫了,不得不承认的是,江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做的事情是不被许多人理解的,当然也是被许多人称颂的。
称颂他的那些人并不代表着也可以做到这样,反而是因为做不到所以去称颂。
江闻把他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是山会记得,风会记得,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会记得他来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时间不紧不慢地过着,一行人的兴致越来越低,速度也越来越慢。
“学长,你要带我们去哪里啊?”有一个男生不自觉地问了一句,“还有多久啊。”
他们从村落到了田野,从田野到了山间,
烈日炎炎,正值酷暑,即便撑着伞吹着小风扇也抵挡不住的热浪。
林锦川的行李多就更不用说,汗水浸湿了少年的后背,脸上皆是晶莹。
“不是暑假吗?教职工的房间空出来了,这段时间你们就住那里。
这一片就一所小学,大概要走五六里地的样子,现在差不多一半。”江闻的语调像是习以为常。
队伍里一阵唏嘘感慨加上抱怨:啊,怎么还有这么远。
“浓浓,我忽然后悔带这么多东西了。”林锦川咕哝了一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那学生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人又问了一句。
“目前还没有校车,有些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也很狭窄,一般都是家长接送,走路或者电动车三轮车之类的。”江闻回头看了眼这些学弟学妹们,说实话比想象中的能吃苦一点,老师打电话过来接洽的时候说过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不会给他添麻烦。
江闻愿意接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学生本身就是自己的学弟学妹,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校有要求自己应该支持。
二则是让自己的学生们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是怎么样的,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城里的学生这个年纪在做什么学什么,这样才能更有动力走出去。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于这里的小朋友来说,是最好的出路,他们可以在走出去了之后选择回来建设自己的故乡,但绝对不是待在这里由世道和他人摆布命运。
读书可能给不了你很好的前途,多高的工资,但的确可以让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城里的学生和山里的小朋友本身接收到的信息面就不同,就不一样了。
他们可能在城市的街道上看来往车辆,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很准确地认出各种豪车的标识型号,但是山里的这些孩子,或许这辈子都无缘看见这些,就算学过也还是会忘记。
江闻希望,自己的这些学生有一天能走出这片大山,找到自己所热爱的。
漫长的路程终于到了终点,这里是一所小学,和记忆中的学校不同,小学建在丘陵之上,山岗夷平,四周还有墓碑和先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一栋三层楼的建筑是学生的教室、老师的办公室、以及老师的卧室,食堂是不远处的一栋平房,里面负责蒸饭,学生们自己带米饭食物过来,但没有厨师做菜卖饭,小卖部开在食堂边上,几平米的方寸之地,里面都是五毛一块的零食。
学生厕所在另一边的平房里,三层白色的楼前是一片空旷的水泥地,广场在这里,操场也是这里。
四周颇有年月的树木环绕着他们,水泥地中间立着一根旗杆。
这里没有体育馆,没有塑胶跑道,没有图书馆,但这里承载着孩子们的未来。
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也可能就一个老师。
目光所及,听江闻的介绍楼里还有一个图书室和计算机教室,至少也不算太差。
一行人被江闻领到了各自的房间里,两三个人挤在一间屋子也是因为房间不够,一点五米的床,陈旧的木桌上摆放着各色的生活用品,一个喷头加一个蹲坑,就是所谓的盥洗室,一个电饭煲一个电磁炉一个电风扇,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
林锦川放下行李的那一瞬间,有些许的无措,大包小包的东西,动辄上千的物品,林锦川的声音有些许的沙哑,他说:“浓浓,我或许是被保护的太好了。
我虽非王衍,但依旧觉得羞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许浓去打开风扇,让风对着少年,他们在太阳底下行走太久了,他也怕林锦川会中暑,他没有少年那样强的共情能力,也没有那样的温柔:“记得刚才我说过的吗?不要太难过了。
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找贺叔叔吧。
趁这十几天,多去了解多去看看,能做什么就做一点。
不求像江闻学长那样,但求这次的社会实践有所意义。”
“收拾东西吧,之后浓浓陪我出去逛逛好不好?话说回来,晚饭吃什么?”林锦川好奇地问了一句。
恰在此时,木门被敲响,林锦川去开门,
江闻站在门口递给了林锦川两支透明深色液体的东西:“怕你们中暑,给你们送藿香正气水来了。
今晚是隔壁村民做的饭送过来的,你们好好休息,晚点我喊你们吃饭。”
“好,谢谢学长。”林锦川手上握着那两支简陋的藿香正气水,放在掌心的分量却很重,这一路上过来,学长怕他们中暑,可是还有农民在田地里汗如雨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我在网上不是看见,农村里都是集体种一些经济作物赚钱吗?”林锦川转头看向许浓疑惑地问了句。
“总是外出务工的多,你没发现这里丘陵山峦多,土地少吗?丘陵上的地都被开垦出来了。不适合种很多经济作物。
一路来房屋多,可能每家每户也不过两三亩的地而已,种什么经济作物赚的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许浓认真地和他解释,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有些的地方的确能靠种经济作物富足,但绝对不是这里。
“浓浓,你懂的好多。”林锦川夸赞他。
“其实,我也是随便说的。”许浓解释,他只是细心,一路上注意到了这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