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难以置信的神色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万里秋风 本章:第29章 难以置信的神色

    “什么?”

    此言一出,立刻吸引了所有淮西勋贵的目光,接着环顾四周,果然没发现常遇春与徐达的踪迹。

    常遇春和徐达昨晚入宫后,大概就在宫中留宿了。

    但顷刻间,众勋贵又都将目光投向唐胜宗。

    毕竟大明境内,夜晚实行宵禁,城门紧闭,街巷不得行人,违者必受严惩。

    但这规矩只针对平民,夜间巡查的士兵遇到公侯府的仆从时,通常会网开一面。

    可是在消息闭塞之时,你唐胜宗竟然最先得知常遇春与徐达入宫的消息。

    “各位莫要多疑,今早我经过魏国公府,不见车驾,便问了守卫,才知道常大哥与徐大哥昨夜被召入宫。”

    看到众人疑惑的眼神,唐胜宗急忙解释道。

    终究,你即便送与唐胜宗百倍胆量,他也绝不敢去窥探魏国公府与鄂国公府。

    “我还以为你这小子胆子大了,居然敢盯着徐兄和常兄的府邸。”

    六安侯王志随即搂住唐胜宗的肩头,依旧压低声音说道。

    “别开玩笑了,若是我真敢这么做,徐兄顶多责骂几句,而常兄恐怕真会一刀了结我。”

    唐胜宗急忙摇手回应。

    常遇春对自家兄弟自是毫无二致,可你要对他有半分恶意,他定会让你明白什么叫兄弟情义,生死相托。

    “既然如此,我还有件事要告知。”

    唐胜宗说完后,平凉侯费聚才缓步上前,低声开口。

    “老费,别再吊我们胃口。”

    巩昌侯郭兴显得有些急躁。

    “宋国公已呈奏折,意欲返回京师。”

    面对郭兴的催促,费聚深吸一口气才继续说道。

    “冯大哥要回朝?”

    此言一出,犹如惊雷轰击着在场诸位勋贵的心间,他们的眼里尽显震撼。

    宋国公冯胜,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候返京?

    “是的,他派快骑送来奏章,嘱我代呈陛下。”

    费聚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郑重地点头道。

    就在这个时候,午门处的两人再度吸引了淮西勋贵的目光。

    “那是卫国公邓愈。”

    “还有德庆侯廖永忠。”

    待淮西勋贵看清这两人的身影,心里不约而同地默念起来。

    然而相较于廖永忠,他们更为惊诧的是邓愈的到来。

    毕竟自今年初以来,邓愈便以身体欠佳为由,一直居家休养。

    “邓兄。”

    随后众勋贵未再多想,立刻围到邓愈身旁,关切地问好。

    “邓伯父今天怎会出席朝会?”

    离午门不远处,朱棡与朱标并肩而立,朱标忽然目光微动,说道:“还有德庆侯。”

    “我返京,邓伯伯和廖伯伯是否不知?”

    朱棡眼中隐约浮现思索之色。

    “邓伯伯年初便称病在家休养。”

    “至于廖侯爷,若非你遣信回京力保,他早就在家赋闲了。”

    “所以他们并不知道你回京的事。”

    “应该是昨日你在朝堂上,有人告知了邓伯伯与廖侯爷。”

    朱标稍作沉吟,然后看着朱棡道。

    “父亲还在为此事耿耿于怀吗?”

    然而,朱棡却微微蹙眉道:

    “那件事犹如一根刺,深深刺伤了父亲的心。”

    “因此当父亲决心要拔除这根刺时,你的奏折已到了京城。”

    “当时你正全力对付北元,父亲也不愿让你分心,于是暂且保留了廖侯爷的封号。”

    “但那一夜,父亲确实狠狠教训了廖侯爷,若不是我拦着,廖侯爷早就被父亲打死。”

    听到朱棡的话,朱标难得地沉默良久才开口道:

    “打一顿是廖永忠应得的,但不应致死,毕竟他的罪过还不至于死。”

    朱棡听罢,眉间泛起复杂神色,又道:“而且我也不想让父亲背负杀害功臣的恶名。”

    “我当然理解,但父亲想要对付廖侯爷,此事极为隐秘,朝中上下无人知晓。”

    “而你人在草原,却能在父亲处决廖侯爷前,将奏章送回京城,请父亲过目。”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你是怎么得到消息的?”

    面对朱棡的疑问,朱标犹豫片刻,才看向朱棡说道:

    “父亲为何不直接问我?”

    对于朱标的疑惑,朱棡却反问道。

    “父子之间是否存疑?”

    朱标缓缓叹息。

    朱元璋又何尝不想询问朱棡,只是他提笔写了上百回,却始终未在奏章上留下一字。

    “你应当见过我那封奏章了?”

    面对朱标的叹息,朱棡没有过多思虑,反而说道:

    “莫杀。”

    朱标听后,轻声吐出这两个字。

    这便是朱棡奏章的全部内容,仅此二字——莫杀。

    因此廖永忠得以保命。

    ------------

    “莫杀。”

    “确实如此。”

    朱棡微微点头,随后正色望向朱标:“然而那封奏章并非来自太原。”

    “并非来自太原?”

    朱标顿时惊讶地注视着朱棡。

    “我讨伐北元之际,哪有空闲顾及朝堂之事?”

    朱棡依旧点头。

    “廖永忠冒用你的名义?”

    听罢此言,朱标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然而转眼间,朱标又摇头看向朱棡:“你师从李夫子,书法造诣非凡,所以那两个字必定是你所写。”

    朱棡在大明的书法技艺堪称前三,作为父子,朱元璋与朱标自然不会误判朱棡的笔迹。

    再说,即便廖永忠胆大妄为,也不敢伪造朱棡的字迹来欺骗朱元璋。

    “我说的是它不是来自太原,并非说它不是出于我手。”

    朱棡拉了拉衣袍,才侧目看向朱标:“洪武六年,我去太原前,已将这封奏章交给了廖权。”

    “意欲借此保廖永忠一命,但最终决定权仍在老爷子手中。”

    稍作停顿,朱棡接着说道:“若老爷子执意要杀,我的奏章也无济于事。”

    这确是实情,朱元璋是否要处置廖永忠,全在于他一时的心念。

    一封奏折,绝非就能真正保住廖永忠的性命。

    毕竟正如朱标所说,廖永忠的行为始终是朱元璋心中的隐患,若不除去,终归会让他困扰。

    “也就是说,你早就知晓祖父会对廖永忠下手?”

    朱标听罢,眼中立刻浮现出一丝震动。

    要知道,在朱元璋对廖永忠动手之前,从未流露过对他的不满。

    那时大明刚建立,为了稳固根基,朱元璋绝不能对廖永忠有所动作。

    但当大明渡过那个阶段,廖永忠的生死就掌握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

    当朱元璋决定清除这个隐患时,朱棡的奏章也恰巧送到了御书房。

    仅这两个字——勿杀——就让朱元璋饶了廖永忠,甚至保留了他的侯爵地位。

    然而现在朱棡告诉朱标,这份奏章并非出自太原,而是洪武六年就已写下的?

    这样的情节,怕是谁听了也不会相信吧?

    “是的。”

    “廖永忠的开国功劳,本应封为国公。”

    “但他擅自揣测圣意,导致小明王丧命,这才被封为德庆侯。”

    “可洪武三年,中书省左丞杨宪被杀之后,我就知道廖永忠难逃一死,因此留下了那份奏章。”

    朱棡沉思片刻,才转向朱标说道。

    “这就说得通了。凭你的智慧,看穿这其中的玄机并不难。”

    朱标的眼中也浮现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

    怪不得朱棡早有准备,原来他已经料到廖永忠的命运如此。

    “只是想救廖永忠一命?”

    接着朱标又问朱棡:“抑或是,你只是不想让祖父背负杀害功臣的恶名?”

    朱棡沉默了一会儿,没有立即回答。

    朱标心中疑惑重重,毕竟朱棡与廖永忠并无过往交情。

    老朱给廖永忠定下的罪名虽严重,但即便处死也无隐患,不会招致非议。

    那么朱棡此举究竟为何?

    “或许有两层考量。”

    “不过我更想知道。”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说道。

    “?”

    朱标立刻蹙眉问道。

    “嗯,这样讲吧,廖永忠追随先父多年,从元至正十五年起便跟随左右。”

    “他兄长楚国公廖永安忠勇殉国,宁死不屈,廖氏一门忠义,岂会轻易谋害小明王?”

    “况且自始至终,廖永忠都没理由下手。”

    朱棡又瞥了一眼廖永忠,接着对朱标道:“所以我保他,是为了回京后查清背后的真相。”

    朱棡所言不虚,廖永忠确实毫无动机。

    小明王生或死,对他毫无影响。

    至于所谓的正统之争,在淮西勋贵看来不过是空谈。

    这天下本是他们辅佐老朱打下的,他们只认一个理:既然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皇帝就该是老朱。

    至于小明王如何交接权力,这些粗人哪会在意?

    更何况,廖永忠的任务本就是接回小明王,即使揣测圣意,也不会愚蠢到半途动手。

    “你的意思是,廖永忠成了替罪羊,而幕后指使者,正是已被处决的中书省左丞杨宪?”

    听罢,朱标沉思许久,终于开口道。

    回想起来,朱标心中也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廖永忠对朱元璋的忠诚,最终却成为了杀害小明王的工具。

    在离开应天府前,廖永忠见到的最后一人,正是担任检校的杨宪。

    “恐怕不止是杨宪。”朱棡缓缓摇头说道,“别忘了,杨宪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与哪些人走得最近。”

    “浙东、江南。”

    听到这话,朱标猛地抬头,握紧拳头沉声道:“杨宪出身于检校,在朝中没有根基,他哥哥杨希圣更因得罪了李伯伯,被罢免了官职。”

    “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帮助杨希圣恢复官职,杨宪都必须攀附一棵大树。”

    与朱标怒气冲冲不同,朱棡依然保持冷静:“但这棵大树,还必须能够与李伯伯抗衡。”

    放眼朝廷,只有浙东的刘伯温能与李伯伯一较高下。

    也正因为如此,浙东和淮西之间的分歧日益加深。

    朱标眼中寒光渐盛:“在这方面,杨宪确实做得不错。”

    “毕竟太爷爷的初衷,就是在中书省安插一个钉子。”

    然而,杨宪最大的失误在于低估了李伯伯的实力,同时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朱棡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杨宪曾多次劝谏老朱,认为李善长并无大才,不宜为相。

    但李善长在老朱心中地位如何?那是可以与汉代萧何媲美的存在。

    即便晚年被老朱怀疑有不臣之心,那也只是将他想象成司马懿罢了。

    别说你杨宪,就算有一百个杨宪,也敌不过李善长的一根指头。

    ------------

    “杨宪能够与淮西抗衡,这是老爷子暗中许可的。”

    “出身于检校的杨宪,理应清楚这个道理。”

    “然而他却转而投向了浙东,甚至成为刘伯温名义上的。”

    “面对淮西,他已不再以制约为主,而是企图独揽中书省大权。”

    “加之小明王之死,老爷子终于无法容忍杨宪的存在。”

    “于是,在洪武三年杨宪刚被提拔为中书省左丞的那个月份,就被杀害了。”

    似乎注意到朱棡眼中的嘲讽之意,朱标才缓缓说道:

    “不错。那么我问你,浙东与江南的先生们,除了是本朝官员外,还是哪一朝的官员?”

    听完朱标的话,朱棡再次注视着朱标问道。

    朱标听罢,脸色微微变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大明当暴君》,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当暴君第29章 难以置信的神色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当暴君第29章 难以置信的神色并对我在大明当暴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