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室被占用作为高考考场,余欣多了三天假期。
这是来之不易的、唯一的,不是法定节假日却可以安心待在家里的,奢侈的休闲时光。
天气并不好,搬空教室的那天下午就开始下雨。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天,窗外的阴霾依旧厚厚的,连成一片巨大的布。
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余欣玩手机的心思被打断了几秒,看看时间,正是高考英语考试播放听力的时段。
——会不会听不清?
——会重播吗?算考试事故吗?
——明年我高考的时候不知道天气怎么样?希望别下雨
……
余欣忧虑了一会,她喜欢把事情做最坏的打算,拉低期待以后,怎么都不会失望。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痴人说梦的目标,无异于废话。
这是真的。
这也是假的。
其实并没有拉低期待,她对自己要求依然很高,只是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样。过往一次次的测验已经较为充分地证明了她优秀的应试能力,她相信自己不会太差,但是又把自己说得没那么好。
这是她奇怪的地方。
高考这件事情太重要了,所以余欣不得不忧虑,她想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坏情况都纳入计划之中,她想未雨绸缪,万无一失。
因为高考这件事情太重要了。
每个人都这么说。
对于他们这群学生来说,关键点无非是中考与高考,最忙碌的时候无非是初三和高三。
中考的压力在进入直升班的那年骤然卸下,余欣少了一重经历,于是更加忧虑高考。
而“直升班”的光环带给她好处,也带给她压力。
在爸爸妈妈眼中,她是一个乖巧的好孩子,她的学习不需要额外管教。
在小学和初中同学眼中,她是老师喜爱的好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老师眼中,她是听话的,中庸的,没有特点的普优生。
她的形象仰仗于他人的构建,他们怎么看她,她就表现出对应的样子,就像作者不能崩坏笔下的人设一样。
虽然时兴“做自己”,但是这太抽象了。
自我是什么样的?做自己就会开心吗?
余欣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她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不喜欢旅游,也没有条件旅游。不和同学出去玩,也找不到同学出去玩。
当别人问她“你平时喜欢做什么?”的时候
她总是回答“我喜欢看书。”
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甚至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如果对方继续追问,你就随口说上两个作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就好了,甚至你不需要看过那本书,只要你知道梗概,你就能继续聊下去。
不过“看书”这一点,余欣倒也不是全然都是装出来的。她确实看了几本书,散文,,诗集,看到精美的装帧就买下一个系列,这是她高中唯一的额外娱乐消费。
只是常常读到不知所云,她发现自己没有文学鉴赏的天赋,也发现自己并没有把看书当作消遣与爱好。
她只是摘抄一些素材,编进作文里用。
她只是喜欢把自己包装得见识更广一点。
她只是偶尔吐出一点墨水,证明自己作为读书人该有的品味。
书中世界是宽阔的,她的生活是逼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