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王(对有王爵者的美称)
灵皇(对君王的美称)
君王(诸王的尊称)
林烝(亦作“林蒸”。君主的别称)
冢君(大君,对列国君主的敬称)
琼枝班(元初对亲王的别称)
殿下(汉、魏以后对诸侯王尊称)
蕃岳(古代对诸侯王的代称)
驴王(对凡劣王公的蔑称)
西官(宋代亲王女婿的别称)
冷卿(宋时对宗正的谑称)
宗卿师(宗师的尊称)
大人(对宫闱近侍的尊称)
寺臣(宦官的别称)
老公(宦官的俗称)
老公公(明、清时对太监的称呼)
奄竖(宦官的鄙称)
金刚老儿当(明武宗时宦官的别称)
珰竖(对宦官的蔑称)
宦竖(对宦官的贱称)
宦孽(对宦官的蔑称)
阉儿(对太监的蔑称)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貂寺(太监的别称)
大叔(对豪门仆役和阉宦的敬称)
三槐九棘(三公九卿的代称)
九棘(九卿的代称)
师臣(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国师(太师的别称)
维垣(太师的代称)
傅君(对太傅的尊称)
亚傅(少傅的别称)
中台(司徒或司空的代称)
五教(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亚公(司徒的别称)
农父(古官名,司徒的尊称)
掌武(唐代太尉的别称)
录公(录尚书事的敬称)
令君(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
右辖(右丞的别名)
都公(唐尚书省左右司的别称)
望郎(郎中的古称)
大貂(唐代侍中的别称)
小貂(唐散骑常侍的别称)
小门下(南朝齐给事黄门侍郎的别称)
夕郎(亦称“夕拜”。黄门侍郎的别称)
青琐郎(黄门侍郎的别称)
左螭(唐门下省起居郎的别称)
番官(隋唐时典仪礼唱赞官员的别称)
令公(对中书令的尊称)
紫微令(唐代中书令的别称)
小凤(唐、宋时中书舍人的别称)
紫微舍人(唐、宋中书舍人的别称)
紫微郎(唐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右史(唐以后为中书省起居舍人的别称)
上相(对宰相的尊称)
上辅(宰相的尊称)
中堂(宰相的别称)
师相(宰相的尊称)
仲父(用于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
相公(旧时对宰相的敬称)
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
相爷(宰相的俗称)
相君(旧时对宰相的尊称)
相国(宰相的尊称)
总揆(宰辅之职的代称)
冢司(丞相的别称)
揆门相(宰相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
老龙(龙图阁学士的别称)
假龙(直龙图阁的别称)
小龙(官名。龙图阁待制的别称)
嬖大夫(官名,下大夫的别称)
台阁(尚书的别称)
闺台(宋代对尚书的敬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依乌(唐代诸部郎官的别称)
郎官星(亦称“郎星”。郎官的美称)
哀乌郎(唐诸部郎官的别称)
仙郎(唐人对尚书省各部郎官的别称)
大天(唐代吏部尚书的别称)
小天(唐代吏部侍郎的别称)
小选(吏部郎的别名)
省眼(唐代吏部郎的别称)
少勋(唐吏部员外郎的别称)
振行(唐代考功、度支的别称)
大司农(亦称“司农”。清代户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徒(亦称“司徒”。明、清代户部尚书的别称)
太宰(明、清时户部尚书的别称.)
小版(户部员外郎的别称)
念珠曹(户部京兆户曹的别称)
市师(古官名。“司市”的别称)
大仪(唐代礼部尚书的别称)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的别称)
上宗(周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名表郎官(亦称“名郎”。宋代礼部郎中的别称)
小仪(唐代礼部主事的别称)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兵部尚书的代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代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武(司马的别称)
都头(军职名。都将的别称)
田曹(唐屯田官的别名)
外监(宋代都水监的别称)
大秋(唐代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的别名)
比盘(唐代对比部官的别称)
元枢(宋代枢密使的别称)
枢密太尉(枢密使的别称)
柱后史(御史的别称)
南榻(唐代御史的别称)
持斧翁(御史的别名)
宪司(魏晋以来御史的别称)
院长(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亚台(唐代御史大夫的别称)
亚相(御史大夫的别称)
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
都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的尊称)
都宪(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掌宪(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御史中丞的俗称)
中宪(唐代中丞的别称)
佥宪(佥都御史的美称)
杂端(唐侍御史的别称)
掐毒(唐代对侍御史的俗称)
端公(唐代对侍御史的别称)
副端(殿中侍御史的别称)
开口椒(唐朝监察御史的俗称)
六察(监察御史的代称)
察官(监察御史的别称)
察视(监察御史的别称)
按院(明代巡按御史的别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宫端(太子詹事的别称)
储端(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敬称)
大凤(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别称)
内制(翰林学士的别称)
内相(翰林学士的别称)
玉堂仙(翰林学士的雅号)
光学(翰林学士的别称)
金銮(翰林学士的美称)
三字(知制诰的别称)
次对(待制官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吉士的代称)
大坡(唐代谏议大夫的别称)
大谏(唐、宋时谏议大夫的别称)
中谏(唐代谏官“补阙”的别称)
补衮(唐代对补阙的别称)
小谏(唐代谏官拾遗的别称.)
遗公(唐代拾遗官的别称)
大蓬(官名。秘书监的别称)
少蓬(秘书少监的别称)
芸香吏(亦省称“芸吏”。校书郎的别称)
大著作(著作郎的别称。也称大著作郎)
史佐(著作佐郎的别称)
乐卿(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少常(唐太常寺少卿的别称)
亚卿(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清选(太常官的别称)
司鼎(官名。光禄勋的别称)
总领(汉代光禄勋的别称)
禄臣(光禄勋的别称)
饱卿(光禄卿的别称)
少御(太仆卿的别称)
大棘(官名。大理的别称)
客卿(唐代鸿胪卿的别称)
睡卿(古代官名。鸿胪卿的别称)
小宾(鸿胪寺少卿的别称)
序客(鸿胪官的别称)
走卿(唐、宋时对司农的戏称)
司成(祭酒的别称)
元士(明初给事中的别称)
给谏(清代六科给事中的别称)
都军(殿前司都虞侯的别称)
仪正(仪鸾司大使的别称)
制军(明清时总督的别称)
总阃(清代总督的别称)
阃公(对督抚的敬称)
抚台(明清巡抚的别称)
抚军(明清时巡抚的别称)
抚宪(属对巡抚的尊称)
会府(节度使的别称)
宗师(明清时对提督学道的别称)
学台(清代学政的俗称)
督学使者(学政的别称)
藩台(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
藩司(明清时布政使的别称)
乌台使君(按察使的别称)
臬台(明清时按察使的别称)
臬宪(旧时对按察使的敬称)
廉访(清代对按察使美称)
臬司(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
廉宪(廉访使的俗称)
大参(参政的别称)
漕台(清代漕运总督的别称)
河帅(河道总督的别称)
河台(清代河道总督的俗称)
束雪量珠(旧时对盐政的美称)
鹾使(清代盐运使的别称)
廉镇(观察使的别称)
制帅(制置使的别称)
制领(制置使的别称)
帅使(宋代安抚使的别称)
居守(官名。留守的别称)
大漕(宋代转运使的俗称)
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
道宪(对道台的尊称)
道尊(对道一级行政长官的尊称)
右辅(右内使的别称)
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
太尊(明清时对知府的尊称)
府尊(明、清时对知府的尊称)
太守(宋以后知府、知州的别称)
太爷(旧时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
亚尹(少尹的别称)
二府(明、清两代府同知的俗称)
二尹(明、清时县丞或府同知的别称)
三府(通判的别称)
帐干(推官的别称)
州尊(对一州之长的敬称)
三刀(刺史的代称)
守侯(州刺史的别称)
藩司(南北朝时州刺史的别称)
上纲(别驾的异称)
别乘(别驾的别称)
州都(州大中正的别称)
参卿(对参谋、参军的别称)
纠曹(亦作“糺曹”。州郡属官录事参军的别称)
五马(太守的代称)
铃下(太守的敬称)
都吏(汉职官名。督邮的别称)
庠老(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
玉局仙(玉局观提举的戏称)
七品黄堂(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
七品琴堂(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
太老爷(旧时对县官的尊称)
仙令(对县令的美称)
令尹(县官的别名)
令君(对县令的尊称)
百里君(亦称“百里宰”。县令的别称)
邑宰(对县令的敬称)
县大夫(县令的别称)
县太爷(旧时对县令的尊称)
县父母(旧时对知县的尊称)
县正堂(知县的代称)
县尊(旧时对县官的尊称)
茂宰(旧时对县官的敬称)
明廷(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
贵县(对县官的尊称)
宰公(对县令的尊称)
宰君(对知县的敬称)
堂翁(明、清时县里的属员对知县的尊称)
堂尊(明、清时县里属吏对知县的尊称)
雷封(古代县令的代称)
贰令(县丞的别称)
赞公(古代县丞的别称)
少公(县尉的别称)
少府(县尉的别称)
仙尉(对县尉的誉称)
梅尉(对县尉的美称)
司训(明、清时县学教谕的别称)
河厅(河泊所官长的别称)
负弩(古代亭长的别称)
老总(清末对新建官办机构总办的别称)
宣教(宋代迪功郎的别称)
督镇(官名。督师的别称)
提台(提督的尊称)
总爷(明清时对总兵的尊称)
总镇(总兵的别称)
镇台(清代总兵的别称)
镇军(清代总兵的俗称)
协台(清代副将的别称)
千兵(武官“千户”的别称)
河吞大(官名。城守尉的别称)
陌生的远方汉朝人眼中的罗马
哈哈,偶们大汉是很好学滴大汉对罗马滴了解多于罗马对大汉滴了解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经在那里的宫廷中看到过魔术师(当时叫“眩人”)的表演。主人向他介绍说,魔术师来自西部的条支和犁靬。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个情况,于是武帝派遣使者前往条支和犁靬,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交代使者们是否到达了那里;出使大概没有成功,因为直到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对犁靬的情况都没有提及。
而出使安息的使者有了收获。安息国王听说汉武帝对条支大鸟卵和犁靬眩人感兴趣,特地把宫廷里的鸵鸟蛋和几位犁靬魔术师作为礼物献给汉武帝。魔术师随同使者一起来到长安,并给汉武帝当场表演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的把戏,汉武帝非常高兴,重赏安息使者,并把犁轩魔术师留在宫里。由于汉武帝的爱好,魔术很快在中国风行起来,而这几位魔术师,却再也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是中国史书中第一次记载来中国的罗马人。
当时汉朝繁荣兴旺,正是中华民族最具开拓进取心的时代。东汉统治西域后,班超曾立志西进,探索世界的边缘在日落处的神秘国度。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副使甘英受派遣由西域出发,向西方探险,此行的目的地是大秦罗马帝国。
甘英一路跋山涉水,横穿中亚,经过安息来到条支。走到了陆地尽头,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我们可以推断,他面临的大海就是地中海。安息的水手对甘英说,这个海极为宽广,如果顺风,船只3个月才能到达对岸,风向不对则要两年,所以渡海者要带上3年的干粮。行于海上,特别容易让人思恋故乡,航行也很危险,常常面临死亡的威胁。甘英在陆路上是一位顽强勇敢的探险家,当他面对浩瀚的大海时,信心却动摇了。最终,他掉转马头,踏上回国的路程。甘英的一念之差,使东西方的直接交流推迟了10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如果甘英渡过地中海,到达罗马城,世界文明史就有了另一种可能。
甘英西行出使,最后功亏一篑,历史学家将责任归究于安息人,说他们害怕汉朝与罗马产生联系,使安息丧失丝绸转手贸易的丰厚利润,所以借水手的话来吓唬甘英。但事实上,当时汉朝人确实不善于航海,对大海怀有一种特殊的畏惧。无论如何,甘英是汉朝向西方旅行走得最远的英雄。他归来后,汉朝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又比张骞时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班超对大秦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难道在此之前,除了几位犁轩魔术师外,还有罗马人到过中国吗?一位叫德孝骞的法国学者经过对《汉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西侵康居。应中亚各国求助,汉朝派将军陈汤、甘延寿率一支远征军讨伐郅支单于。陈汤到达匈奴单于驻地时,碰到了从未见过的怪事:单于修建了坚固的城堡,100多名步兵在城门口布成鱼鳞阵,抵御汉军。这与匈奴人传统的骑兵野战完全不同。城堡并不能阻挡擅长攻城步战的汉军,他们四面纵火,顶着盾牌攻城,最后杀死单于,俘虏了他1000多名部下凯旋。
这位法国学者指出,匈奴和中亚国家在军事技术上相当落后,修筑坚固的城堡,步兵摆成鱼鳞方阵,完全是罗马人的作战特征。帮助匈奴与汉朝军队作战的很可能是公元前53年卡尔莱战役中的罗马战俘,这10000多人有的留在安息,有的被转卖或流亡到中亚,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在康居充当了匈奴雇佣军。
根据古罗马文书,罗马对中国的认识还处在“赛里斯”神话阶段,当然不会有派人出使中国的记载。但《后汉书》却明确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位罗马使者到达洛阳,“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件事的真实性无可置疑,“安敦”就是当时在位的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AntoninLePieux)。这位罗马使者从日南(今越南)入境,大概没有走丝绸之路,而是乘船从印度洋而来。文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旅行路线,甚至没记下他的名字,只记下他进贡的礼品。这位自信的使者可能认为他献给汉朝皇帝的都是无价之宝,但在洛阳宫廷里,这些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普通物品。欧洲人的第一次东方外交似乎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关注。
使者还带来了罗马皇帝希望与中国通商的愿望:“(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位使者向汉朝皇帝详细介绍了罗马的情况,加上甘英出使带回的情报,中国人对罗马的认识清晰多了,排除了以前那些神话传说。《后汉书西域传》中介绍大秦国的一段叙述,相当精彩准确: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有的学者认为,“犁鞬”就是亚历山大城的译音。
“(大秦)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这段文字描述了罗马城都用白灰涂屋顶,罗马男人都理短发(中国人剃发是一种刑罚),穿有刺绣图案的服装,宫殿和餐具多用玻璃。可见当时汉人还不了解大理石与玻璃的区别。
《后汉书》还记载了罗马的政治制度:“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看来,汉朝人已经较为清楚地了解到罗马的议会和执政官选举制度,并以欣赏的口吻提到它。令汉朝人难以理解的是,国王被废黜为什么不怨,因为在汉朝,皇权是一日都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安敦使节来中国时正值桓帝在位,外戚、宦官轮流弄权,汉朝政治乌烟瘴气,正直的士人不是被杀,就是入狱,东汉王朝已经走向末路。东西方的权力观念如此不同,汉朝人只能把罗马人的轮流执政理解为道德的高尚。他们不知道,在恺撒之后,个人专制在罗马就很难行得通了。
在东西方世界开始互相寻找的时候,中国人更多地接触了罗马人,这是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如果中国人继续保持张骞和班超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把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罗马城,一定会大大促进世界的文明进程。但中国人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几十年后,由于东汉朝廷的黑暗和腐败,导致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30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丝绸之路开闭无常,东西方陆路交通往来进入了低潮期。此后,直至繁荣昌盛的中国唐朝,丝绸之路才重新贯通,成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
汉朝家具
小蔡上京咯,见的都是公卿贵族哟贴点有身份人滴生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