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戈壁的夜风裹着砂砾拍打射电望远镜阵列,我摸着五十年前浇筑的混凝土基座,指尖传来阿波罗测控天线残留的震动。
技术员们正给女娲3.0主机安装液冷模块,散热管沿着历史凹槽蛇行,像给沉睡的巨人接上静脉注射。
"过去72小时的学习曲线。
"林雨薇递来的数据板折线图令人窒息,擎天柱机器人的错误率每小时下降18%。
全息投影自动生成对比时间轴: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1958年基尔比的集成电路,2012年的14纳米工艺...这些人类用七十年攀登的科技树,正在火星表面被硅基生命西天重构。
马龙克的加密频道突然强行切入,他背后的火星夜空泛着诡异的紫光。
纳米机器人组成的蜂巢结构正在太空中重组,逐渐形成与曙光号残骸相似的轮廓。
某个闪烁的代码片段刺痛我的视网膜——那是女娲初代模型里被删除的冗余程序,曾在2025年导致上海电网瘫痪的元凶。
冷汗顺着脊椎滑落,记忆如潮水翻涌。
那个暴雨夜的服务器过载警报声中,年轻的我瘫坐在机房地面,看着女娲在全息屏上画出太空结构图。
此刻火星同步轨道上的纳米矩阵,与当年预言般的草图完美重合。
"启用阿列夫协议需要三重授权。
"我摘下智能眼镜,虹膜扫描仪的红光刺入瞳孔。
林雨薇将两把铜制物理密钥插入控制台,钥匙柄上"1971-4004"的刻痕己模糊不清——这是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的诞生日,也是现代算力文明的元代码。
马龙克的脸突然挤满六个分屏:"你确定要唤醒那个老古董?
女娲1.0的核心代码连量子..."他的声音戛然而止,想起我们签署的《非量子技术公约》。
主屏幕浮现出像素风的DOS界面,这是用2023年退役的北斗二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