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明快、坚定,踩着油门,加快了车速。
汽车驶过一条交叉路口,离开“馆陶路”,驶入了创始于1897年德占时期的著名繁华商业街---“中山路”。
马路两旁商店林立,高高矮矮的楼房,紧紧地挤在一起,各种各样的招牌,五颜六色的商标,百货公司、商号、咖啡馆、餐厅、旅馆鳞次栉比,打扮妖艳的女人,穿着高跟鞋,披着花披肩,扭着细腰肢,痴痴地笑着,挽着喝醉了酒的国民党军官或是大腹便便的富商,歪歪扭扭,在马路边上走着;三轮车夫拉着珠光宝气的小姐太太,放开腿在马路上奔跑,扣着破毡帽的额头上冒着热气;三三两两的青年学生,穿着洗褪了色的单薄的长衫,一边走,一边低声地慷慨激昂地辩论着某个问题;一些瘦骨伶仃的报童,挎着又大又沉的报袋,走着,跑着,用脆生生的充满稚气的童音,向行人叫卖报纸;警察挺着粗壮的身躯,提着警棍,在繁华的地方踱步;衣衫褴缕的失业者们,正徘徊街头,形容憔悴,愁眉苦脸,零星乞丐,徜徉在饭馆或商店门口,向行人乞讨……这些情景,像一个旋转的万花筒,都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从安全考虑,“天兴栈”是不能再入住了,刘芳菲临时为吴开元选了一家新宾馆。
奥斯汀沿“中山路”向南,在一家“胶州旅馆”前稳稳停住了,门童殷勤地打开车门,吴开元迈下车,这是一座依“中山路”与“湖南路”转角而建的德国古典复兴风格建筑,构成一个“L”型,楼的主体部分为二层,转角处建有西层高的六角形塔楼,成为建筑的主轴,墙面用红砖砌筑,屋顶铺设红瓦,拱窗的顶部和山墙内黄色粉面,色彩搭配彰显了建筑的华贵和奢华的立面形象,非常符合吴开元商人的身份,不禁暗赞刘芳菲考虑之周到细致。
刘芳菲将车钥匙交给泊车生,领着吴开元入了旅馆大堂,前台经理识得这位名记者,与她热情地的打着招呼。
吴开元要了一间上等房,把行李安顿下来后,两人就研究起如何开展工作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