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里,一天都没落下地盯着看。
89五个孩子,五个城市,五种生活轨迹的起点。
他们还不知道,这些被蝉鸣、冰棍、泡泡、歌声和梦想包围的童年夏日,会成为一生中最温柔的底色。
蝉鸣拉长了午后的影子,风扇吱吱作响地转着头,冰棍化得快,孩子们跑得比风还快。
这个年代,玩具是砖头、树枝、玻璃球;娱乐,是楼下小卖部的连环画,是街角收音机里的故事,是邻里传说中的“谁家买了电视”。
1982年夏天,一个悄然改变城市节奏的事物,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里——电视机。
尤其是那台体积不大、却能汇聚十几张笑脸的黑白电视。
对于五个孩子来说,电视不只是家电,更是一扇通向更大世界的窗。
而这扇窗,最先出现在太原李军伟的家。
太原市南郊,煤灰色的砖墙,干涸的水泥地,斑驳的胡同口被夕阳拉成金黄。
那年夏天,李军伟家的院子热闹得像过年。
原因很简单:他家装了整条巷子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军伟的爸爸李卫国,是市电厂的老职工,性格寡言寡语,不善言辞,但手脚麻利、脑子活络。
年初单位发奖金,他咬咬牙,在电器商场里花了三百五十块,买了台“熊猫”牌黑白电视。
那一刻,他像拎着整个未来走出商场。
“咱以后也是看电视的人咧!”
李妈妈站在电视机前两米处,用干净的帕子反复擦着那块玻璃屏幕,眼睛里写满骄傲。
电视架是李卫国用木板钉出来的,一点都不专业,但极稳固,刷了一遍光油之后看上去倒也精神。
天线是从楼顶拉的,军伟爬上去扶着铁杆站了十分钟,腿软地像刚出锅的粉条。
第一天开机,全巷沸腾。
左邻右舍谁不想来瞧瞧?
“军伟家今晚放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