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台湾处于明郑政权统治之下,由郑成功之子郑经掌控。
郑经凭借台湾海峡天险,拒不降清,且时常侵扰东南沿海地区。
康熙深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决心收复台湾。
他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
施琅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后降清,对台湾的地理形势和郑军情况了如指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从福建铜山出发,进攻台湾。
在澎湖海战中,施琅指挥清军大败郑军,歼灭郑军主力。
郑经之子郑克塽见大势己去,向清朝投降。
台湾收复后,对于如何处置台湾,朝中出现了不同意见。
有人主张放弃台湾,将岛上居民内迁。
康熙力排众议,决定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
这一决策使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五节:亲征噶尔丹,稳定西北边疆正当康熙致力于国内稳定发展之时,西北边疆又传来了不安的消息。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野心勃勃,妄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
他先是兼并了厄鲁特蒙古其他部落,而后又进攻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各部抵挡不住噶尔丹的进攻,纷纷南迁,向清朝求救。
康熙意识到噶尔丹的威胁若不及时遏制,将会危及清朝的统治和边疆稳定。
于是,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
噶尔丹将万余头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号称“驼城”。
清军以火炮、火枪猛攻“驼城”,噶尔丹军阵脚大乱。
但因清军统帅福全指挥不力,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