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宋培风何小芳徐秀丽 本章:第183章

    那些毛栗子壳也不会扔,晒干后,冬季和米糠、木屑一起,就是制作火盆的好材料,一些带着火星的木柴木枝,倒入破了洞的铁盆中,上面撒上一锹毛栗子壳,再盖上米糠或木屑,一盆火盆可以温暖一天一夜,一直到次日,都还有余温。

    小时候她们的衣物、鞋子、鞋垫,就是这么在火盆上的竹罩上烘烤干的。

    就如此时,大伯娘直接掀了给小孙女烤衣服的竹罩,将里面的炭盆用棉布包着端出来,放入长方形火桶中,再盖上婴儿被大小的厚棉被,让江柠和江爷爷进去烤火,她去厨房去给江柠做吃的去。

    进去前还笑容满面的问江柠:“你要吃米面还是炒年糕?今年杀了猪,做了好些腌肉和腊肠,等你开学,和柏子一起带些去学校吃!”

    江大伯娘往年虽只是家庭主妇,并不在外面挣钱,但每年都养两头猪,九十年代,一头猪能卖一千多块钱,两头猪就是将近三千块,这三千块钱,是江大伯娘自己挣的钱,这也是她在江大伯面前底气十足的原因之一。

    今年她因为开了小饭馆,每天都会剩下许多剩菜剩饭,今年她就多养了一头猪,两个儿媳妇也养了两头,光是每天的剩饭剩菜和米糠,就足以让家里的猪吃的膘肥体壮,于是今年卖了两头猪后,剩下的一头就没有卖,而是自家宰杀了,一来是年二十八小儿子订婚,到时候亲家来了,需要办订婚酒,二来年初六,小儿子结婚,也要办酒席。

    往年一桌酒席能有个二十斤肉,每桌能有一只鸡,就已经是大席面,可今年江大伯娘家却足足准备了半扇膘肥体胖的黑猪肉冻在那里,剩下的半扇,除了猪尾巴、四肢、下水这些,又买了几副肠衣回来,晒了很多香肠和腊肉,这腊肉混着蒜叶一起炒年糕最香了。

    江大伯娘一说起,江柠就觉得自己的口腔内,已经分泌出口水来,三个人都忙点头说:“要年糕!”

    江奶奶刚从村口老店家里,和一群老太太们唱完基督教的歌回来,就听到江爷爷也两眼放光的想吃腊肉蒜叶炒年糕,忍不住骂道:“你个作死的老头子,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还吃年糕?吃的你不消化胃疼起来就晓得难受了!”

    江柠忙道:“对对对,我去给爷爷下面条。”

    江奶奶现在也不嫌江柠懒了,笑呵呵地走进来道:“你刚回来,哪里用得着你给他下面条?我来就行了!”

    吓得江柏一双大长腿,忙从火桶里跨出来,“我来吧!”说着就去了厨房,和江大伯娘一起弄吃食。

    就江奶奶那几十年如一日的厨艺,谁都不敢让她动手下厨,别人都说谁谁谁做的饭跟猪食一样是夸张,江奶奶煮的东西真的就和猪食没两样。

    从这一点看,江爷爷江奶奶也不愧是两口子,煮的饭菜一样的难吃!

    江大伯娘用煤炉下面条,江柏在一旁切年糕。

    切年糕是个力气活,平常在家都是江红兵和江军的活,江红军夫妻俩分出去单过,也单独开伙。

    江柏不善言辞,江大伯娘自家三个小子,和江柏也不知道聊什么,就说起村里妇人们最爱聊的话题:“你明年也大学毕业了吧?这年纪也要找对象了,等你三哥结婚,就剩你和松子了,你在外面找对象了没有?”

    江柏切着年糕,脸都有些红了,说:“哪有对象,每天学习的时间都不够。”

    是真的不够,又要拍戏,又要学习。

    他对赚钱的渴望,可比恋爱什么的,劲头要大多了。

    可能是从小就缺衣少食的缘故,他特别爱存钱,要不是妹妹提前让他贷款买了两套房一个铺子,他能把钱存到天荒地老。

    身上有钱,他就有安全感。

    江大伯娘坐在火炉边,火炉浅黄色的光将她的面容映的十分柔和,她温言细语地笑着说:“差不多也好找啦,在大学里面找个大学生。”

    虽说现在老家的日子过的好了,可农村人普遍的想法,还是觉得村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农村,才有出息,大学生就应该找个大学生过日子。

    整日里在老家的一亩三分地转悠,能有什么出息呢?

    江柏就不好意思的笑。

    江大伯娘就笑着说:“你也别不好意思,柠柠都找了对象了,别到时候柠柠都结婚了,你们上面的两个哥哥还打光棍。”

    她这也不过随口一说罢了,和侄子实在是没话题聊,她眼睛能看到的,就是江家村这么大的地方,关注的也就孩子们的这点事,能聊的也就这些事。

    江柏将年糕切好后,江大伯娘又拿出一条她晒的腊肉出来。

    同样是做腊肉,也不知道江大伯娘是怎么做的,她做的腊肉就是又香又好吃,还没那么咸,配合着鸡蛋、绿豆芽、冬季的绿蔬菜、大蒜叶,用菜籽油炒出来,香的江柠在外面都坐不住了。

    前世她在外面待了好多年,每到过年回来还是想念江大伯娘做的这一口吃面,外面再是山珍海味,都做不出家乡的味儿,就连家乡的年糕,都与外面吃的不同,格外的软糯些,却又不是纯糯米的软,而是他们家乡特有的大米制作出来的恰到好处的口感。

    年糕饱腹,江柠和江柏两人都吃了个肚子溜圆,也没回江家,就直接在江大伯娘家美美的睡了个午觉。

    下午的时候江柠还没醒来,江柏就已经早早起来,去江家的房子里打扫了。

    其实也没什么好打扫的,今年江家的房子,因为被江大伯一家,用来做旅社用了,除了江爸江妈、江松的房间被锁的紧紧的外,其余房间全部都用来供游客们租住了,房子打扫的很干净,家里的新棉被褥子,都晒的满是阳光的味道。

    江家的房子主要问题,还是空。

    空荡荡的,没什么烟火气。

    哪怕建了两三年了,也因为长期的没人在家居住,家里的家具除了常用的桌椅、橱柜和床,其余什么都没有,桌椅橱柜也都是崭新的。

    厨房也没多少使用痕迹,灶台下面连柴火都没有,有几十颗去年剩下的煤球。

    江大伯租用了江家的地种粮食,也要等江爸江妈他们回来了,才能将粮食给他们送来,人没回来时,粮食轻了重了,也不太好送,另外就是说菜地。

    江大伯娘和去年一样,给江家在院子里开了两块小菜地,夏天的时候,这块菜地他们自己也摘菜回来卖给游客们吃,即使是冬季的菜蔬,长得茂盛了,江爸江妈不在家,他们也会时不时的过来摘些香菜、大蒜、蔬菜什么的自己回去吃。

    江柏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看着厨房冰冷的锅碗瓢盆,一时间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不知从几何时,他好像有些习惯了沪市的生活,习惯了沪市的抽水马桶和电热水器,时时都有热水洗澡,有干净的卫生间,习惯了新房子里的天然气和抽油烟机,习惯了想洗菜刀和砧板,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啦啦的来了,不用费力的去村口老井里一担一担的挑水回来喝。

    朋友们来到他新房子里聚餐时,随时都可以炒菜做饭,他可以一边做菜做饭,一边就将厨房收拾的干干净净,和朋友们欢闹着吃喝玩闹,因为都是同学校同专业的同学,他们在一起哪怕是聊学校的女同学,都仿佛有说不尽的话题,他在旁边安静的听他们吹牛聊天,都觉得说不出的放松。

    不知不觉间,他好像就把沪市的房子,当成了他自己的家,自己的窝,他在那里,有爷爷在身边陪着,他感到安全又舒适,对这个爸妈一直强调的大哥的房子,没有了刚建起来时,对家的归属感。

    他的双手插在牛仔裤的裤兜里,站在厨房中,看着厨房中的所有锅碗瓢盆,都有种自己站在别人家中,这些东西,他都不能轻易去动的感觉。

    站在这屋子中,他脑中随时都会响起江爸的笑声:“这房子是给松子的,再把柏子的房子建起来,我们夫妻俩的任务也完成了!”

    这句话好像随时随地都在提醒他,这不是他的家,这不是他的房子,他是借住在这房子里的外人。

    这也让他站在这栋空荡冷清的大房子里,有些站在别人家的无所适从感。

    他迫不及待的想和爷爷、妹妹在一起,只有这样,他的周身似乎才有温度。

    他走到大门口,朝着大伯娘家的方向看了眼,妹妹还在午睡没醒,爷爷估计醒来找他的老伙计们玩去了。

    他卷起袖子,拿起扫把,起身去将爷爷的房间、自己和妹妹的房间,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窗台上的灰尘,外面走廊的灰尘,阁楼上的灰尘,都一一的清扫干净。

    至于江爸江妈的房间和江松的房间,门都是被锁的死死的,江柏并不知道钥匙在哪里,自然打不开房门,无法帮着一起打扫。

    只有这样让自己忙碌起来,他才能让自己不要去胡思乱想,才能压下心底的逃离感,继续在这个地方,在这个生他长他的村子里,在这个‘家’里,住下来。

    江红兵结婚了,江柠和江柏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借住在江大伯娘那里了,以前那栋房子江大伯娘是女主人,现在女主人换成了二堂嫂,江柠就不能再为难大伯娘,晚上三个人又回到了江爸的房子。

    江柏从大伯娘家提了五十斤大米、一塑料桶年糕、一袋子米面、一桶菜籽油回来,还有一些江大伯娘自己做的红薯粉、腊肉、香肠、猪血之类,晚上三个人用红泥小火炉,简单的烧了个锅子,做了个猪血粉丝煲。

    江柠如今越发的懒了,家里做饭的活都是江柏在做,饭后洗碗的事也是江柏做的。

    为此江柏自然是有意见的,说江柠:“你现在怎么这么懒了?”

    他记得小时候妹妹也不是这样的啊。

    江柠懒洋洋的捧着家乡的‘五公茶’,在氤氲的雾气中,轻轻的抿了一口清澈的茶汤,甜甜的笑眯眯地说:“没办法,谁让我有个好哥哥呢?”

    好哥哥江柏被夸的唇角迅速的扬了个弧度,又控制着自己不要笑的太明显,满足地快速的收拾了碗筷,三个人面面相觑的坐在堂屋里,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做什么。

    农村的娱乐极其有限,夏季游客多的时候还好,傍晚的小龙虾、炒河蟹、烤鱼,晚上还有广场舞迪斯科,冬季这里没有了游客后,天太冷,雪地路滑,广场舞的迪斯科也取消了,家家户户都关上门,在家猫冬,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

    江家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江爸江妈的房间,房间紧锁着,他们也看不到,此时吃完晚饭,也才六点半,三个人中午都在江大伯娘家小睡了一会儿,江柠睡的长,足足睡了两个小时才起来,此时三个人都精神的很,实在是没事做。

    冬天的晚上,很少有老头子们会聚在一起吹牛的,都是早早就在家里躺下了。

    年轻人没事的,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牌,或是推牌九、炸金花。

    江柠和江柏都会,极其厌恶村里赌钱的风气,江柏是宁愿自己和自己下棋,都不愿意打牌打麻将。

    坐了一会儿,江柏拿出棋盘来提议:“要不我们还是下棋吧?”

    江柠不是对下棋没兴趣,是对和江柏下棋没兴趣。

    江柏爱下棋,总是一个人没事就对着棋盘打棋谱,从小下棋就厉害,江柠和他下,十局九输,下到后来,对象棋一点兴趣都没了,闻言忙摇头:“我不下。”

    她对这东西不太钻研,可没江柏下棋的那股劲儿。

    三个人又坐着,过了会儿,江柏突然说道:“大哥好几年没回来了吧?他今年也不知道还回不回来。”

    江家人都默认江松去坐牢了,可自九六年严打过去都好几年了,大家觉得,江松即使是打架,也差不多该有消息了吧?

    连做了三年牢的江荷花今年都出来了。

    江荷花的哥哥江胜志已经大学毕业了,在江荷花坐牢之前,前大队书记一家人的计划,是江胜志回来考公,到县政府或镇政府里工作,江荷花将来也走同样的路子。

    如今他们都定居在外面,原本的计划肯定是行不通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外面是什么打算,也没人关心。

    今年清明的时候,前大队书记只一个人回来,给家里祖先上了坟,又将门口的野蒿砍了,锁上了家门就又走了。

    当大队书记时,面容总显得年轻精神十足的他,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大半,皮肤也黑了许多,还瘦了。

    他似乎也不太想让村里人看见他的样子,也没和村里人打招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江柠转动着手中温暖的玻璃杯,上升的雾气遮挡了她脸上冷漠的表情,连她的语气仿佛都带着几分缥缈:“谁知道呢?”

    江柠知道,江松前世是一直失踪了六七年才回来,外面传的消息是他做生意失败后,进了传销窝,这才不敢往家里打电话,不敢和家里联系,就怕把家里亲戚们都害了,这年头,人们是闻传销色变,他的这番说辞,倒是把江爸江妈和舅舅家的那些亲戚给感动坏了。

    那时候江爸江妈因为担心他,日日夜夜睡不好,短短几年时间,头发白了大半,一直到有了他消息后,精神才又恢复了。

    但江松还是定居在川省,好几年才回来一趟,不过对于江爸江妈来说,有儿子消息,知道他过的好,知道他没事,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们就满足了,要知道,在他们原本的想法里,已经做了最坏最坏的打算,后来知道儿子还好好的,成了家,有了孙子孙女,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川省那边,江松在去年去女朋友家里,和他女朋友家长也说好了,会在川省省会买房子,将来定居在川省,房子就买在他们原本住的小区不远,这样以后女朋友想回娘家,随时都可以回。

    这让他女朋友父母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对待他就像对亲儿子一样照顾,他和女朋友两人很是过了一年的恩爱日子。

    他女朋友和江柏一样,也是明年就大学毕业了,在寒假去女方父母家里,当了半个寒假的孝子后,争得了女方父母的同意,决定今年过年,就带女朋友回来见父母了,等明年他女朋友毕业,两人就结婚。

    第240章

    240

    江爸江妈不在家,

    江柠其实要轻松一些的,这轻松是心理上的放松,没有人可以从身份礼法上来压迫她,

    对她理所当然的道德绑架。

    当然,

    村里不是没有继续对她进行道德绑架的,可这些人对她产生不了负面情绪。

    现在村里都修了水泥路,

    江柠就又恢复了她每日的长跑,她从最下面的大队部,沿着水泥主路,往山上跑。

    路过高台下的池塘边时,不知是谁家养了几只大鹅,

    一大早就徘徊在这条上山毕竟的主路上,见她小跑着过来,

    居然拍拍翅膀朝她追来。

    吓得小时候深受大鹅阴影的江柠,一下子蹿的比兔子还快,

    飞快的跑过了这一段。

    好在大鹅追了七八十米就不追了,又跑去池塘边,时不时的叨些小鱼小虾来吃。

    冬季早上起床的人很少,只有零星的一些老人起来了,一大早就去稻场扯了些稻草回来,

    喂他们养了几年十几年,

    也是陪伴了他们几年十几年,

    很多水牛说是他们家的牲口,

    很多已经成为这些老人的老伙计了。

    从年轻时候,

    水牛是家里的壮劳力,

    要精心伺候,到如今伺候习惯了,

    老人们自己可以不吃不睡,都不能让牛冷了饿了,牛棚虽是过去的老土屋,却不能漏风漏雨,还得时常给他们换干净的稻草,保障他们冬季草窝干净温暖。

    为了防止水牛早上醒来肚子饿了没吃的,就吃它们窝里的稻草,这些老人都是一大早就起床,扯稻草回来喂牛,牵着它们去喝水,再将它们送回窝里。

    有些和家里老牛感情好的老人,还拿出大鬃毛刷子,给牛身上刷一刷,一边刷一边和老牛说话。

    冬季早晨的村子,静谧的像是一幅水墨画。

    她沿着水泥路一直往山上跑,山间薄雾冥冥,远山近景都仿佛笼罩在冬日雾气之中,耳边时不时的听见山间鸟鸣和潺潺溪水之声,鼻间吸进呼出的,全是山林清澈冰凉的气息。

    她一直跑到水泥路的尽头。

    原本以为这个时候山里没什么人的,没想到小叔爷爷和小叔奶奶这个时候就已经起了,山上小屋前,点燃了一个路子,炊烟袅袅,远远的看到有人上山,小叔奶奶不知是江柠,喊了一声:“那谁~!上山是做啥子滴啊?”

    总是有人上山偷树回家做房梁,小叔爷爷和小叔奶奶都警觉的很,看到有人上山,就要注意他们身上有没有带柴刀斧头。

    想砍草的人,带砍草的镰刀没事,带柴刀就有问题了,因为非砍树需要,一般用不着柴刀,镰刀就足够用了。

    镰刀刀头轻薄,用来砍伐细枝枯草还行,砍手腕粗衣裳的树,就很容易豁口,一般来说,没有人舍得用镰刀来砍树的。

    江柠就提高了嗓音喊:“小叔奶奶,是我!柠柠!”

    小叔奶奶当知青的那些年,经常哭,哭的一双眼睛有些不太好了,近处看人还好,离的远了,就看不太清人脸,听到江柠声音,立刻笑了出来,往下迎了过来:“是柠柠回来了呀?没吃早饭吧?快上来,我给你烙鸡蛋饼吃!”

    小叔奶奶烙的鸡蛋韭菜饼也是一绝,江柠只在很小的时候吃过一回。

    她也不太记得为什么两家不太往来了,在她记忆中,好像从未去小叔爷爷家做过客,都是小叔江国良来她家居多。

    她也是个怕麻烦别人的人,就双手作喇叭状窝在嘴巴朝江叔奶奶喊:“小叔奶奶,不用啦!我跑完步就下去了,好久没上山,就上来看看!”

    山还是那座山,溪水还是潺潺流淌的溪水,山上的一草一木似乎没有变化,但又变化很多。

    近处家门口的山头,过去全是一丛一丛的野生毛栗子树,如今全都种上了茶树,反而是山脚下,为了响应现在的口号,退耕还林,水泥路两边原本是山脚菜地的地方,种植了很多不到大腿高的松树和杉树树苗,可以想见,再过三五年,这里又会起来一个松树林和杉树林。

    之所以会选择山下的菜地,就是因为,松树林和杉树林的位置,要稍稍离山包要远一些,树荫不能遮挡了茶叶的阳光。

    她看着整座山头的茶树,一丛一丛,排列的整整齐齐,不远处还用木牌插在土里,上面写着‘五公茶三号’‘禁止采摘’等字样。

    小叔奶奶见她不肯上来,又转身去了小屋里,拎了两只腊兔出来,快速的走下山,给江柠塞过来。

    这两只兔子,她原本是想等过年,两个儿子儿媳带大孙子回来,她留给儿孙们吃的。

    江叔爷爷不会使用□□,但他会用细铁丝制作捕捉兔子的陷阱,他们这些山边长大的人,很容易就找到兔子常的路,寻着兔子脚印,在它们毕竟的路上放上几个陷阱,一抓一个着。

    江叔爷爷的工资现在涨到三百块钱一个月了,快赶上他们临河小学的老师一个月工资了,加上今年他们分了四亩茶地,虽然他们家运气不好,分的地全是山谷背阴处的茶地,茶的品质不高,卖的价格也不如朝阳方向的人家茶叶高,可也因此,她家茶地的明前茶,江国泰并没有收走,反而让他们赚了一笔,今年光是茶叶收入,就有将近一万块钱。

    山上巡山的工作他们是不会辞的,但他们打算用这一万块钱,也给家里建个新房子,省的每年儿媳妇们回来,总是嫌弃他们乡下又脏又乱、房子破旧,孙子也不爱住,回来的越来越少。

    他们总是认为,儿孙们不愿意回家,是他们的原因,是他们没用,没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以为只要他们将家里房子建的好一些,儿孙们就愿意回来了。

    他们所求也不多,别人过年团团圆圆的吃团圆饭的时候,他们家也能热热闹闹的。

    所以江叔奶奶格外感谢江柠,如果没有江柠提议收拾山地,种茶叶,又带着央视的人下来拍摄电视剧宣传,就没有他们现在的茶山茶地,和今年小一万的卖茶收入。

    年底又要分茶地了,她想着大儿子一家回来,三口人,至少也能有个三亩茶地,儿子在儿媳妇家腰杆也能挺的直些。

    在江叔奶奶看来,儿子过年不回来,就是因为他在亲家和儿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才听老丈人儿媳妇的话,过年都不回来。

    总之,自己儿子都是不得已的。

    江柠拎着两只腊兔子,又跑回家。

    江爷爷年龄大了,觉少,一大早就起来了,江柏也早起惯了,江柠回来的时候,就看到江柏正弯着腰在院子里砍枯萎的野蒿。

    江柠拎着两只兔子,站在走廊上问江柏:“二哥,大清早的,你干啥呢?”

    “家里没柴,我砍些干枯的野蒿当柴火做早饭!”江柏很是认真勤恳的砍草。

    实际上冬季的早上有露水,这些干枯的野蒿,即使是现在被砍了,也不能马上当柴烧的,至少得晒个一天,才能烧的着。

    江柏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家里没柴火,他也没办法,他也不能早饭就没吃就去山上砍柴啊。

    江柏此生最不想经历的是,就是饿肚子,所以任何时候,填饱肚子对他来说,都是第一需求。

    江柏砍得正起劲呢,江柠刷完牙洗完脸,就喊江柏:“二哥,别砍了,走,咱们去大伯娘那蹭饭去!”

    相比较从小就被江大伯娘投喂惯了的江柠来说,江柏实际上比江柠还怕麻烦别人,他总是习惯性的自己解决一切的事情,不敢,也不习惯麻烦别人。

    他习惯了把自己放在照顾别人的位置,去照顾身边的人。

    比如他宁愿自己去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砍些枯萎的蒿草回来做早饭,都不好意思的去江大伯娘家。

    倒是江柠习惯了去大伯娘那里蹭吃的,拉着别别扭扭还想自己做早饭的江柏,和乐乐呵呵的江爷爷就往大伯娘家去了。

    江大伯娘果然早早就做好了一大锅大骨头和土鸡熬好的鸡汤面,见他们过来,脸上笑容止都止不住。


如果您喜欢,请把《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方便以后阅读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第183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第183章并对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