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顾长晋盈雀朱嬷嬷 本章:第61章

    翌日,大理寺狱。

    一名狱卒从腰间掏出钥匙,哆哆嗦嗦地开了门。木门发出沉重而干涩的声响,那狱卒恭敬地将钥匙交与孟宗便稽首退下,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牢房里,范值望着跨门而入的孟宗,素来从容的面庞难掩意外。

    “孟大人来此,可是扬州有消息了?”

    他的声音十分虚弱,出口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破鼓里穿过的风,艰难而滞涩。

    只这具病痛缠身的躯体并未消磨他半分意志,软塌上的老人一双睿智的眼静静望着孟宗。

    孟宗掀开袍角席地而坐,道:“老大人想要知晓甚消息?四方岛惨败?廖绕战死?还是柳公公与顾大人带着蛟凤与老大人的侄女往上京而来?”

    四方岛惨败,廖绕战死,蛟凤与锦书正在前往上京。不过寥寥数语,范值便已猜到扬州之事大抵是成了。

    他微微一笑道:“老夫已知晓我想要知晓的消息,多谢孟大人慷慨告之。孟大人今日之来意,怕是不仅仅是因着扬州。说罢,趁着老夫如今还有一口气,兴许能为孟大人解惑一二。”

    范值以为孟宗是为了廖绕与潘学谅的案子而来,却不想孟宗沉下了眉眼,道:“旁人都道圣上能继承大统,是因着武有戚家文有刑家。却不知,圣上愿意领兵入京,还是老大人之功。”

    孟宗这番话倒是有些出乎范值之意料。

    怔楞一瞬后,他垂眼笑道:“孟大人继续说,老夫听着。”

    “咱们这位圣上,当初若非被逼到走投无路,大抵不会离开太原府,去抢那把龙椅。老大人去太原府见圣上之事,也就戚皇后知晓。这世间之人自也不知,圣上会挥兵北上,还是听了老大人一劝。如今圣上膝下只有二子,这两位皇子老大人与本官都曾在文华殿授业过,想来老大人也知晓,二人皆是庸碌之才。大皇子占了个长字,得刑首辅一众文臣支持,勉强称得上是知书守礼,只他行事太过温吞,也太过听话,连身边几位大监的话都不敢反驳,便是登基为帝,也不过一傀儡尔。”

    孟宗说到此便微微一顿,顾自从一边的茶壶斟了杯冷茶,呷一口,继续道:“至于二皇子便更糟糕了。作为戚皇后唯一的儿子,二皇子有整个戚家与上京的武将为底气,倒是比大皇子勇武许多。只可惜此子太过刚愎自用,也太过急切,所做之事亦是惹人诟病,实非良君之选。”

    孟宗这样一番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也可谓是推心置腹。

    范值抬眼看他,不置一词。

    “本官与老大人能看见的,皇上自然也看得见。当初老大人请缨做怀安世子的启蒙老师,想来便是猜到了日后这一困境。听闻老大人曾与翰林院的林大人道,怀安世子博闻强识,聪慧异常,颇有皇上幼时之风。皇上许老大人秘密教导怀安世子多年,又迟迟不肯立储,老大人大抵也知晓是为何。”

    范值渐渐敛去面上的笑意。

    良久,轻叹一声:“可惜皇上到了最后终究是心软了。不,老夫最可惜的是,老夫这具身子撑不了多久了,便是皇上也……”

    嘉佑帝在养心殿咳血的事,不管是内廷后宫,还是朝堂民间,知道之人寥寥。

    范值与孟宗便是少数的知情人之一。

    孟宗明白老尚书在可惜什么。

    若是他能再活几年,若是皇上的身体这两年不曾衰败得如此厉害,到得怀安世子及冠之时,莫说老尚书了,便是他孟宗大抵也会支持怀安世子坐上那位置。

    只如今怀安世子不过将将十一岁,朝中诸位臣公又分为几派,面和心不和,镇日里想的是如何削弱敌派的势力。

    怀安世子一总角小儿便是能坐上那位置,也决计坐不稳那龙座,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嘉佑帝的身子每况愈下,他犹豫了,也心软了。

    而老尚书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了大皇子,并以己身入局,想在临死前将戚家与二皇子的路彻底堵死。

    刑首辅正是看明白了老尚书的抉择,这才尽全力相助老尚书,又派人秘密护着柳元与顾长晋前往扬州府。

    范值对孟宗的来意愈加琢磨不透,“老夫今日是愈发看不懂孟大人了。”

    孟宗浅笑道:“老大人从来不曾放松过对本官的提防,本官一直知柳元乃老大人的人,也知他向本官投诚是得了老大人之命。”

    范值不否认,只淡淡道:“那孩子是个好的。”

    “柳公公是不是个好的,本官不在乎。本官今日来,便是想问问老大人,若有一人,比怀安世子更适合那位置,老大人可愿助他一臂之力,就像老大人曾不遗余力地助怀安世子一般?”

    范值定定看着孟宗,似是在分辨着孟宗此话是真是假,半晌,他道:“何人?”

    “启元太子之子,萧砚。”

    “萧砚?”范值花白的眉毛高高扬起,脑中浮现出一张稚气的圆胖的小婴孩脸,“那孩子分明已——”

    一个“死”字尚未出口,范值的声音蓦然一顿。

    二十一年前,嘉佑帝登基前两个月,领兵去东宫围剿启元太子余党的朝臣便是孟宗。

    “你放走了萧砚?”

    “是。”孟宗将手中空了的茶杯随意搁在一边小几,道:“东宫的侍卫长倪焕与萧砚皆是本官放走的。”

    范值沉默了半晌,道:“老夫倒是不知晓孟大人有一副菩萨心肠,其实当初你便是不放走萧砚,皇上也不会杀他。”

    “老大人高看本官了。”孟宗坦诚道:“本官去东宫之时,倪焕已经杀了自己的儿子烧成焦尸,假装成是萧砚。只倪焕狠得下心,首尾却办得不干净,不过两日便被本官追上。”

    那位忠心耿耿的东宫侍卫长将那孩子护在身后,跪下来问他:“孟大人如何笃定七皇子会是个好皇帝?若他是个昏君、暴君,小世子活着,便是一个拨乱反正、恢复正统的机会。”

    孟宗说到此,便笑了笑道:“正是倪焕这句话让本官手下留了情,还替他将首尾收拾干净了。只本官不及老尚书多矣,不能慧眼识珠,一眼便能断定皇上会是个圣明之嘉佑帝还是七皇子萧衍时,在宫里一直默默无闻,几个皇子里,就数他名声最不显。

    在先帝眼中,正是因着这儿子身子骨弱且庸碌无用,这才将戚家的大姑娘指给了七皇子,为的便是打消戚家想出一个太子妃、一个未来皇后的野心。

    启元太子监国那几年,几乎杀尽了萧皇室所有成年男子。

    唯有七皇子萧衍与刚满十二岁的九皇子萧引活了下来。

    启元太子死后,七皇子萧衍登基是众望所归,也是时也命也。

    君弱臣强。

    孟宗本以为孱弱如萧衍会成为戚家或刑家争权夺势的傀儡,却不想,萧衍竟能坐稳龙座,用二十年的时间,将曾经千疮百孔、外敌环伺的大胤治理至今日的局面。

    孟宗放走萧砚后,倪焕改名换姓,带着刚满两岁的萧砚去浮玉山投靠了一位早已解甲归林的军中故友,顾钧。

    孟宗也曾想过要不要派人去浮玉山将倪焕与萧砚杀了,殊料浮玉山一把山火已将那顾钧及一双儿女烧成了灰烬,而萧砚与倪焕也彻底失去了踪迹。

    不仅萧砚与倪焕失去了消息,就连顾钧的妻子与小儿子也没了踪影,听说是投靠亲戚去了。

    再次得到萧砚的消息是在嘉佑一十八年的会试,那一年的会元乃济南府举子顾长晋。

    顾长晋。

    孟宗一眼便认出了,这是猎户顾钧小儿子的名字。

    那场会试的主考官是刑部大司寇陆拙,陆拙对顾长晋颇为赏识,不止一次在同僚面前称赞此子胸有沟壑、腹有锦绣之才。

    会试张榜那日,孟宗收到一封密信以及一个玉佩。

    那玉佩孟宗识得,乃启元太子惯用的旧物。

    将此物送来之人便是梧桐巷顾府那位缠绵病榻、常年不能见客的夫人徐氏。

    只此徐氏却非彼徐氏。

    顾钧之妻名唤徐蔚,而住在梧桐巷的徐氏实乃云华郡主萧馥。

    云华郡主生父是先帝堂弟,也就是嘉佑帝的堂叔信王。信王年轻时在上京是出了名的风流浪荡子,还非要迎娶一西域来的女子做王妃,这事当年闹得满城皆知。

    信王成亲后便带着那西域女子跑去凉州就藩,夫妻二人恩爱了没几年,双双病死在凉州,唯一的女儿便是云华郡主萧馥。

    不得不说,云华郡主与顾长晋出现的时机正正好。

    孟宗将顾长晋在济南府的过往查了个透彻,也认真读过他开蒙以来做过的每一篇文章。而他不得不承认,这孩子的确是担得起陆拙的评价。

    这几年他一直观察着顾长晋。

    他经手过的案子,写过的呈文,乃至他平日里的接触过的人,孟宗比陆拙那暴脾气还要清楚。

    孟宗也终于明白,为何萧馥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将启元太子的玉佩送到孟府。

    有顾长晋珠玉在侧,大皇子还有二皇子一时被衬成了鱼目。

    牢房静了片刻。

    范值正色道:“那孩子如今可是在上京?”

    孟宗颔首笑道:“那孩子老大人也见过。几个月之前,他离开上京之时,还曾与老大人在这牢房里手谈过一局。”

    在这牢房里与范值手谈过的便只有两人。

    范值面色一变。

    从大理寺狱出来,孟宗没再回都察院,径直回了孟府。

    进书房之时,严青忍不住问道:“大人就不怕老尚书知晓了顾大人的身份后,会斩草除根?”

    孟宗道:“范值不会,等柳元从扬州回来后,他大抵便能下定决心。就储君人选来说,那孩子比怀安世子更合他心意。”

    严青笑着接话:“能让大人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他铺路,顾大人也是独一份了。”

    作为孟宗的心腹,严青自然知晓为何孟宗要将老尚书拉拢过来。

    上京文臣有两派,一派以刑首辅为首,另一派便是以老尚书为首。只不过老尚书这些年缠绵病榻,时常避居家中,这才弄得好似刑首辅成了文臣之首。

    也就渐渐忘了,老尚书身后站着的可是一整个翰林院与国子监。

    大人今儿走的这一趟,为的便是给顾长晋铺一条名正言顺之路!

    严青想起什么,忽又道:“还有一事,方才胡副都御使差人递来消息,说二皇子今日去了趟戚家后,便急匆匆地进宫面见戚皇后去了。”

    坤宁宫。

    戚皇后慢慢拨弄着茶盏上的茶沫子,从薄薄的水汽里抬起眼,盯着二皇子道:“廖绕几时成了你的人?”

    “儿臣几年前去江南赈灾之时曾见过廖绕,便是那时,廖绕向儿臣投了诚。”二皇子略不耐烦道:“母后,廖绕几时成了儿臣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水龙王勾结这事怕是他死了也不能善了。他手里还有儿臣的信物,当务之急是要将那信物拿到手!”

    戚皇后冷冷一笑:“你去江南赈灾乃是你舅舅派人送你去的,你与廖绕见面可是遵你舅舅之命?”

    “是又如何?父皇这些年一直不立储,上京里说什么的都有,竟还有人说父皇属意萧熠那木头!”二皇子接过朱嬷嬷递来的茶,漫不经心道:“廖绕手里的兵权可堪大用,每年还能源源不断地为儿臣送来数万两白银,儿臣自然是要抢在萧熠之前将这人收入麾下。”

    戚皇后也漫不经心道:“捅了篓子,倒是懂得同本宫坦诚了?即是听你舅舅的话,那便寻你舅舅替你兜底去。”

    “母后!”二皇子放下茶盏,不满道:“您今儿大人有大量,莫要同儿臣计较了成吗!舅舅已经派人在路上埋伏柳元与顾长晋一行人,若是事败,这事还得请您到父皇面前解释一二。”

    所谓解释,便是明知他做了蠢事,也要将他从廖绕贪墨通敌的事里摘出去。

    戚甄定定看着二皇子。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他这儿子变得只听兄长的话,张嘴闭嘴皆是“戚家”。

    戚甄眼眸微微眯起,继续拨着茶盖,不动声色道:“小五是不是回戚家了?听说你前两日派人接她回京了?”

    二皇子道是,“母后一贯来喜欢小五,马上便是重阳节了,待得廖绕的事解决了,小五正好能陪陪母后赏菊吃蟹过重阳。”

    闻言,戚皇后“哐”地一下将茶盏丢到桌案,对身边几位心腹宫人道:“都出去,把门阖起!”

    朱嬷嬷见戚皇后面沉如水,心里“咯噔”一跳,忙领着人出了内殿。

    不消片刻,这内殿便只剩戚皇后与二皇子二人。

    戚皇后走向二皇子,居高临下地望着他,道:“你十五岁那年,曾跟着你舅舅去京郊狩猎。回来后,你病了两日,醒来后便杖杀了那些跟你一同去狩猎的内侍。煜儿,你同母后开诚布公地说说,狩猎那日,你舅舅与你说什么了?”

    第59章

    第六十九章

    二皇子抬起一双狭长的桃花眼,他生了副好相貌,是戚家人该有的面相,桃花眼,高鼻梁,冷白皮肤。

    戚家是武将世家,只戚家人却个个都生得像文人,戚衡便被称作“儒将”,带了点文人的清贵,又带了点儿武将的阳刚。

    二皇子萧誉也有相同的气质。

    “母后当真想知舅舅同儿臣说了甚?”萧誉扯了扯唇角,道:“幼时母后总是不喜儿臣去戚家,儿臣原先还以为母后是怕父皇不喜,却原来不是。”

    戚甄冷着脸,一语不发。

    萧誉望着戚甄,道:“母后姓戚,戚家一旦倒了,刑家与长信宫的人下一瞬便会将我们撕成碎片,儿臣和母后的命与戚家朝夕相关,母后便是再气舅舅,也不该不顾全大局。”

    “大局?什么叫大局?只为了戚家好,那便是大局吗?”戚甄目露失望,摇了摇头,“誉儿,这不是大局。”

    曾经她也犯过这样的错,以为为了戚家好,为了自己好才是大局。

    “那什么样是大局呢?”萧誉嗤笑,“似父皇那样,哪一家都不杀,心慈手软,养虎为患,将自己熬死了也不能随心所欲。”

    他这话刚说完,戚甄抬手,一个耳光重重打了下去。

    萧誉被打偏了头,诧异捂脸,怔怔地看着戚皇后。

    这是戚皇后头一回打他。

    他咬紧了牙关,舅舅说的果然是对的,母后只顾儿女情长,早就将戚家的一切抛诸脑后了。

    萧誉舔了舔破了的唇角,压低了声音,在戚甄耳边道:“母后,从十九年前,您在大慈恩寺做下抉择开始,您便该一条路走到底。唯有戚家在,您才能高枕无忧!您以为我与舅舅想要铤而走险地参与到扬州的事去?您是当真瞧不清如今朝中的局势?越来越多的朝臣支持刑家,自从英国公与刑家联姻,连戚家的旧部都有人开始动摇!您是不是希望戚家毁在您手里?”

    十九年前,大慈恩戚甄眼睫一颤,好似又见到了那场雷鸣轰轰的春雨。

    萧誉往后轻轻退了一步,“儿臣出言不逊,还望母后息怒!儿臣明儿便让小五进宫陪您,小五也是戚家人,母后便是不顾念儿臣,也要顾念一下小五。”

    听见“小五”二字,戚皇后缓缓抬眼,对萧誉道:“滚出去!”

    廊下的宫人们一动不动地守在殿外,只听“吱嘎”一声,殿门开了。

    “二皇子。”宫人恭声行礼。

    萧誉并不理会,阔步穿过长廊,步下玉阶。

    朱嬷嬷目光晦暗地望着萧誉远去的背影,道:“你们在这继续守着,派个人去司乐司请许女史过来,娘娘爱听她唱的小曲。”说着推门进了内殿。

    殿内,澹澹轻烟从高案上的瑞兽鎏金博山炉里悠然飘出,丝丝缕缕攀在空气里。

    戚皇后坐在贵妃榻,揉着眉心。

    朱嬷嬷快步上前,给她按太阳穴,道:“娘娘可是头疾又犯了?”

    戚皇后淡淡“嗯”了声,道:“桂嬷嬷今儿怎地不在?”

    桂嬷嬷是戚皇后的乳嬷嬷,也是她在这后宫里最信任的人。

    朱嬷嬷眸光一闪,道:“桂嬷嬷今儿染了咳疾,怕把病气过给娘娘,便让奴婢替她了。娘娘可要奴婢差个人去唤她?”

    “算了,让桂嬷嬷好生养病罢。”

    朱嬷嬷“诶”了声,又道:“奴婢擅做主张,派人去请许女史过来给娘娘唱几首清心曲了。娘娘听一会小曲,歇个晌罢。”

    “让鹂儿那丫头回去吧,本宫今儿不听曲了。”戚皇后道:“皇上眼下可是在乾清宫?”

    “皇上下朝后便去了养心殿。”

    戚皇后沉吟了片刻,道:“让人去小厨房提一盅参汤,随本宫去养心殿。”

    养心殿。

    汪德海听底下人来报,说戚皇后的凤撵正往这头来,微微一惊。

    皇上来养心殿多半是为了批阅奏折,这后宫的妃嫔个个都是有眼色的,从不会争宠争到养心殿来。尤其是戚皇后,为了以身作则,甭说养心殿了,便是乾清宫也鲜少去。

    莫不是出了甚事?

    汪德海忙对一个小太监道:“去打听一下,今儿坤宁宫可有发生什么大事。”

    那小太监一溜烟地跑出长廊,汪德海转身进了养心殿,对嘉佑帝道:“皇上,皇后娘娘的轿撵正在路上呢,您看?”

    嘉佑帝放下手里那份从扬州快马加鞭送来的战报,道:“请皇后进来。”

    汪德海福身出去。

    不多时,便领着戚皇后进殿。

    嘉佑帝掀眸看着戚皇后。

    她今日穿了条雪青色的凤尾裙,行走间莲步如华,带着十年如一日的雍容清雅。岁月待她极宽容,明明已过不惑之年,瞧着依旧像个二十多岁的女子,蛾眉曼睩,仙姿佚貌,仿佛是从画里走出的绝代佳人。

    曾经的戚家大姑娘艳绝京师,是上京多少儿郎藏在心尖尖的意中人。

    人人都道,戚家有女百家求,但真正敢去戚家求娶的人却没有。谁都知晓,戚大姑娘早就被皇后娘娘相中,是未来的太子妃。

    直到父皇一纸赐婚圣旨,将她嫁与了他。他与她,本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人,自此有了牵绊。

    嘉佑帝唇角弯起个淡淡的弧度,道:“皇后怎地来了?”

    戚皇后将从花梨木攒盒里取出汤盅,道:“皇上这两日在养心殿处理政事,怕是又忙得废寝忘食了。这是臣妾让人熬的参汤,皇上吃几口罢。”

    说着,亲自给他盛汤,手里的蓝底榴花玉碗将她一双柔胰衬得如霜雪一般莹白无暇。


如果您喜欢,请把《岁时有昭》,方便以后阅读岁时有昭第61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岁时有昭第61章并对岁时有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