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有心了。”嘉佑帝接过玉碗,二话不说便拿起调羹一口一口将汤饮尽。
自十六岁成亲至今,他们已然结发二十多年。
对她递给他的每一口吃食,他好似从来都不怕她会下毒。
屋子里灯火煌煌,将他的面色映衬得格外不好,是久病不愈的人方才会有的面色。
他其实生得十分俊美,曾经的七皇子萧衍美名不曾传出,不过是因着他常年深居简出,鲜少让人瞧见他的真容罢了。
戚甄也是到了大婚那日,他挑开她的盖头之时,方真正瞧清他的模样。
那一夜二人喝的合卺酒里她下了药,他吃下酒没多久便沉沉睡去。
第二日醒来后,他拿过元帕,割指滴血,对她温和道:“以后不必给我下药,我不会碰你,昨日我本就不打算与你圆房。”
那时的戚甄满心戒备,以为他是恼羞成怒方才那样说。
后来才知晓他说的是真的。
他不爱与人争,也不爱与人抢,便是去太原府就藩,也是两袖清风地去,不像旁的皇子,美婢成群,财帛满车,一路招摇。
太原府离上京不远,只那一次,他们走走停停,花了将近一个月方到封地。
这一路上,戚甄鲜少与他说话,他好似也不在乎,就那般望着沿途的风光,惬意又自在。
离开上京于他而言,是件赏心乐事。
甚至,萧衍宁愿自己的封地能更远些。以他在宫里不受宠的地位,他本该去更偏远,更落魄些的封地的。
不过是因着娶了她,这才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他想去的封地。
太原府这个离上京极近的就藩地,是启元太子为戚甄选的。
一碗参汤饮尽,嘉佑帝望着欲言又止的戚皇后,温声道:“朕幼时常因病痛,不能去文华殿与旁的皇子一同进学。老师知晓后,隔两日便会来玉堂殿给朕授学。”
嘉佑帝口中的“老师”便是眼下正在大理寺狱的老尚书范值。
玉堂殿在西九宫,十分偏僻,离文华殿极远,走这么一遭对年迈的老大人来说委实是桩劳累活。
原先建德帝还劝老尚书不必去,总归他对这病弱儿子没甚期盼,成年后寻个封地打发了便是。
只老尚书却很坚持,说他来文华殿给诸位皇子授业,自是要一视同仁。
这事戚甄也曾听启元太子提过一句,印象中记得,老尚书只去了半年的光景,七皇子便又回去文华殿进学了。
“老师在玉堂殿同朕道,人可以藏拙,可以韬光,可以养晦,但不可任性,也不可自暴自弃。不管日后去往何处,遇到何种境地,都不要失却少年人该有的意气与坚韧。”嘉佑帝笑道:“他知朕是因不喜文华殿,故意称病不去进学的。”
戚皇后的心不由得一沉。
嘉佑帝轻咳几声,继续道:“老师没有多少日子了,朕不想让他失望。”
戚皇后抬起眼,定定望着嘉佑帝,夫妻多年,此时此刻她已听明白了,戚家这事已无转圜的余地。
也对,当年她毒杀启元太子的恩情,他萧衍这些年早就还清了。
出了养心殿,戚皇后望了眼这巍峨宫殿,脚步比来时还要沉重。
父亲临死之前,牵着她与兄长的手,要他们兄妹二人好好护着戚家,护着戚氏一族。
可她,再也护不住了。
时间一晃便过去半个月。
时值九月,金桂飘香,橙黄橘绿。
劫后余生的扬州府百姓还沉浸在重阳佳节的热闹里。
九月十三这一日,午时刚过,便有几艘商船缓缓靠了岸。
沈治风尘仆仆地下了船,江管事亲自来接,待他上了马车,便对他一五一十地说了容舒与张妈妈遇袭的事。
沈治一听便拧起眉心,道:“如今情况如何?可抓到那行凶之人?”
“抓到倒是抓到了。”江管事道:“官府里特地来人,说是当初落单的海寇,佯装成大胤的渔民,想要绑走姑娘,好勒索一大笔银子。姑娘如今已是安然无恙,至于张妈妈……”江管事轻轻一叹,“张妈妈受了极重的伤,到这会都不曾醒来。听大夫的意思,张妈妈能不能醒来还是未定之数。”
大夫说话惯来不敢把话说得太满,听这话的意思,张妈妈是再也醒不来了?
沈治眉心皱得更厉害了。
他这趟去福建,差事办得十分不错。水龙王先前给他牵线了一个坲郎国卖火器的商人,这次去福建便是与这人会面,若无意外,明年初便能将那批新型武器送来。
事情办得顺利,张妈妈回去上京自然会在郡主面前美言几句。
如此一来,明年入京他兴许能在少主面前露个面。
只如今张妈妈这情形,怕是到了明年都醒不来。
再者,张妈妈是在他这里受伤的,也不知郡主会不会迁怒于他。郡主在昭昭身边只安排了张妈妈,眼下张妈妈昏迷,他还得想个辙往她身边再放个人。
思及此,沈治便道:“姑娘呢?张妈妈不在,姑娘身边可有人伺候?”
江管事道:“老奴原是想给姑娘安排个老嬷嬷,但姑娘说她身边有落烟姑娘,还从辞英巷聘了个女护卫,不需要再往她身边添人了。”
正当沈家的马车往沈园疾驰而去时,容舒刚从三省堂的书房出来。
她与落烟身上的余毒四日前便都清干净了,当日便从屏南街回来沈园。
这几日她与落烟几乎每日都来书房,上回从书房带出的木匣子需要物归原位,外祖父留下来的所有手札也不能再留在书房里。
这书房里的书册容舒几乎全都翻遍了,除了书便只有外祖父的手札,连账本都寻不着。
昨儿落烟还潜入了沈治的寝屋,翻找了半天依旧是一无所获。
落烟与容舒一同将那一摞摞手札放入箱笼,问着:“沈治今日归来,姑娘是准备今晚便动手吗?”
容舒颔首,面色淡淡道:“以舅舅的为人,那些重要的文书,要么是放在身上随身带着,要么是藏在一处只有他自己才知晓的地方。我猜测那暗盒里,本也是他用来放机密文件的地方,只不过大抵是张妈妈说了甚,这才换了地方。”
“张妈妈会不会已经同沈治说了姑娘在查他的事?”
容舒一顿,“不会。”
张妈妈先前还提点她莫要在舅舅面前漏了口风,想来她调查舅舅的事,舅舅应当是不知的。
一番忙乎过后,二人还未坐下喘口气便听柳萍回来禀告道:“主子,沈家的马车到了。”
柳萍是顾长晋在扬州的暗桩,轻功了得,还擅长暗器。
前几日容舒说要回来沈园时,顾长晋并未阻止,只说让她带上一人,这人便是柳萍。
想起顾长晋,容舒思绪难得地起了些怔楞。
去屏南街的第一夜,他给她抬了水进屋后,便让他回去自个儿屋子睡了。
他倒是应下了,给她放下套干净的衣裳,便出了屋。
容舒还当他是真的回去他自个儿的屋子睡呢,若不是第二日,常吉那一嗓子“主子,您怎么在这睡”,她都不知晓这男人在门外守了她一整夜。
容舒在屏南街住了十日,前头三日,他每夜都会给她守夜,就在门外靠着墙,抱胸而眠。直到第四日,落烟搬进来与她一起住,方没再守夜。
离开屏南街之时,他也不问她准备如何做,只对她道:“柳萍以后便是你的人,你想做什么,便去做什么。”
秋阳杲杲,男人寒潭般的一双眼,被这艳艳秋光染出暖意,深沉处似有暗流翻涌。
烛花“噼啪”响了声。
柳萍还在等着容舒发话。
容舒骤然回神,忖了忖便道:“柳护卫陪我去垂花门,落烟姐便在漪澜筑守着。”
说着,低头理了理裙裾,与柳萍一起去了垂花门。
沈治步履匆匆地绕过影壁,刚过垂花门便见容舒领着个陌生姑娘在那等着,忙停下脚步,细看了她一眼,方道:“你遇刺的事,江管事都与我说了。你放心,舅舅一定会替你出这口气。”
容舒面露神伤,轻声道:“昭昭倒是无事,就是张妈妈……”
她与张妈妈的感情一贯来好。
沈治道:“莫伤心,舅舅会寻最好的郎中为张妈妈治病,张妈妈吉人天相,定会醒来。”
如此安慰两句,他便让人取来一个装了鲛珠的匣子,道:“这是舅舅从福建带回来的海货,算是个稀罕货,你拿去打一支发簪罢。舅舅一路风尘,先回三省堂休整一番,明儿再与你详说这趟舅舅在福建的见闻。”
从前沈治在外走商回来,小容舒总喜欢缠着他,要他给她说外头的见闻。
这也算是甥舅二人心照不宣的传统了。
容舒垂下眼,轻轻攥紧了手里的木匣子,应了声“好”。
夜半时分,更深露重,沈园各处都落了匙。
柳萍穿着夜行衣从漪澜筑的窗户翻入,对容舒道:“姑娘,三省堂的寝屋已经熄灯了,香也点上了,您想要小的何时动手?”
容舒这会正端坐在榻上,她这半宿都不曾阖过眼,闻言便望了眼角落的更漏,旋即闭了闭眼,道:“那香半个时辰便能起效,再过半个时辰便动手吧。”
第70章
第七十章
丑时三刻,正是夜深人静,酣然入梦的时分,三省堂的后院蓦然亮起了一片火光。
椎云行色匆匆地走了进来,对顾长晋道:“主子,在沈园外盯梢的人说里头走水了,可要属下再多派些人过去?”
走水了?顾长晋蹙眉。
思忖片刻后,他道:“不用。她心里有数,不会闹出人命。”
一边儿的常吉“呸”了声:“要搁我说,那沈治就是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一把火烧死才好。”
沈治这一夜可谓是惊心动魄。
下人们拍响房门说三省堂走水时,他睡得正沉,迷迷糊糊睁眼,听见外头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整个人从睡梦里惊醒,踉踉跄跄下榻。
偏生脑仁儿跟揣了块铁似的,头重脚轻,一看窗户外的火势,吓得脚狠狠一崴。
顾不得理会那钻心似的疼,沈治连外袍都来不及披,步履匆匆地跑去书房,抱下墙上挂着的画,启动机关,将手伸入那暗盒里,直至指尖触到一个铜钱大小的扣环。
铜扣环那冰凉的触感令他骤然打了个激灵,他等闲不会如此沉不住气。
这一刹的停顿生生叫他觉出些不对劲来。
不对,火势若是似刚才所见的那般大,这会怕是浓烟滚滚才是,他却只闻道几缕浅淡的烟味儿。
沈治忍着巨大的晕眩感往窗外看了眼,手从那扣环里挪开,转身行了几步,用力推开墙上的窗牖。
“咔嚓”一声,一截熊熊燃烧着的梧桐树枝擦着窗橼坠落。
三省堂的确是着火了,却不是屋子,而是种在寝屋和书房前后的树。
那几棵郁郁葱葱的树长得高,火光窜得极高,瞧着十分唬人。只那冒火的树离屋子尚有一段距离,一时半会烧不到这头来。
眼前的火光在眼里不断放大,沈治晃了晃头,又用力地拍了两下脸,再睁眼时,那火光仿佛小了些。
越来越多的家仆抬着水冲进来院子,男人回眸望一眼,快步合起那暗盒,将画挂回去,接着便扶着头,出了书房。
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躲在暗影处的人缓缓站起身,望向木墙上的画。
沈园也不是头一回走水了,下人们有条不紊地抬水扑火,在江管事的指挥下,天蒙蒙亮的时候,火终于灭了。
三省堂前前后后种了二十多棵亭亭如盖的梧桐树,着火的是寝屋与书房挨着窗的几棵梧桐树。
江管事擦了把额头的汗,方才乱哄哄的,一时竟想不起究竟是哪个家丁跑来说三省堂着火的事。
那人信誓旦旦地说火都快要将三省堂烧没,催魂似地催着他来三省堂,直把他吓了个亡魂大冒。
眼下瞧着,不过是虚惊一场。
沈治直到火扑灭了才彻底松了口气,也不知是不是半夜着了凉气,还是方才吸了点儿烟雾,这会儿脑仁儿越来越痛。
江管事见他面色差极了,便道:“老爷先去旁的院子歇一会罢,这头有老奴盯着,等天亮了便叫人把烧坏的梧桐树挖走,栽上新的。”
沈治颔首,想起什么,目光环视一圈,道:“昭昭呢?”
漪澜筑离三省堂隔着两盏茶的距离,方才这里闹成那样,她那头应当是知晓这边的动静的。
江管事道:“姑娘本是要往三省堂来的,小的怕这头火势控不住,伤了姑娘,便劝她回去漪澜筑等。老爷放心,小的已经让人给姑娘传话了。”
沈治听罢,颔首嗯了声。
方才那火势连他都被唬住了,容舒过来只怕要被吓到,不来也好。
“把书房和寝屋的门锁落好,我去祥云阁那里歇两晚。”
祥云阁是沈园的一处客院,专门用来招待贵客,常年都有人洒扫。
沈治头疼难忍,到了祥云阁便睡了个昏天暗地,醒来时天色已经擦黑。
睡了一觉后,他的头疼不见半点儿好转,整个人仍旧昏昏沉沉的。
只他心里记挂着三省堂那头,强忍着不适,回去三省堂。
院子里多了几个坑,都是烧坏的树被挖走后留下的。
沈治大步流星地进了书房,启动机关,再次摸向暗盒里的铜扣环。
他看了眼紧阖的门窗,指尖用力一转。
一阵干涩枯哑的划拉声在幽静的屋子里响起。
不多时,那堵用来挂画的木墙缓缓拉开一道一人宽的缝隙,露出一个逼仄狭窄的密室。
沈治疾步入内。
这密室只能容一人入内,里头只有三面刻着凹槽的泥墙,此时这些凹槽里正摆着两本账册与几封书信。
沈治捡起那账册与书信翻看了几下,见无甚不妥,这才放了回去,出了密室。
将扣环一转,那木墙很快又恢复了原状。
男人立在木墙前,目光缓缓扫过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良久,他轻轻舒了一口气。
漪澜筑。
烛光摇曳,两道身影正静静立在书案前。
落烟正在给容舒磨着墨,“姑娘,舅老爷醒来后的头一件事便是去书房,在里头呆到不到一刻钟就又回了祥云阁,还让人给他请了个大夫,说是犯了头疾。”
“他不过是对三省堂的走水起了疑心,眼下见账册和书信没有不妥,自然就放下心来。”
容舒循着记忆,将那几封信的内容一点一点复刻出来,继续道:“舅舅这些年掌管着沈家,自以为所有事情都在他的掌控里,是以在确认书房没问题后,便不会再起疑心。”
沈治与张妈妈了解她,她又何尝不了解他们?
沈治行事惯来小心,醒来后定然会回来书房再探一番,容舒在书房压根儿不敢多逗留,匆匆看完信,便让柳萍带她离开了书房。
密室里除了两本账册,便只有四封信。从墨迹的色泽来看,应当是每隔几年便送来一封信。
最近一封信的墨迹新着呢,想来是新近半年才收到的。
这几封信话语寥寥,每封信都只有只言片语。
新近这封信,就只有两句话:福建,借他之手买货。
落款处写着“先生”二字。
容舒捏起信纸,细看了两眼,吹干墨水后便装入信封。
这四封信,她也只看得懂这一封,其余三封,每个字或者每个词她都认识,只那话里的意思,她却看不明白。
譬如墨迹最陈旧的那封信,上头只有一个词和一个时间的落款——
契成?
这是二人结契了?若当真结契,又是缘何契成?
这是唯一一封落了年月日的信,建德三十七年便是嘉佑元年,是嘉佑帝登基为帝的那一年。
还有一封信更是古怪,上头就只有一个字: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