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也是,从宫里去白屏县,少说也要三日往来,这才一日余,柳昀这样事事公务为先的性子,怎么可能半途折回。
她在都察院凑合歇了一夜,翌日晨,撑着伞往宫外走,行至承天门,意外听到一声马匹嘶鸣,苏晋抬目望去,竟是安然。
安然下了马,隔着雨朝苏晋一揖:“苏大人,柳大人去白屏县的路上,想到或来不及赶回为苏大人送行,特留书一封,让安然为苏大人送来。”
信纸洁白,上头只有短短四个字:见字如晤。
苏晋一看便笑了。
是了,见字如晤,何须别礼?
这些年她与他同在朝中,一心守志,日日见,时时见,争执过,合盟过,力排众议一起与满朝文武极力相争过,到了今日,这多出来的一面见与不见又有何分别呢?
诚如青樾所言,倘是有心人,天涯海角亦能共此时。
安然的目光落到苏晋的伞上,见伞柄上刻了一个“昀”字,愣了愣道:“苏大人竟在用了。”
苏晋道:“是,前些年就开始用了。”
伞原本就是用来遮雨的,再珍贵的伞都该如此。
苏晋撑伞回到苏府,天已放晴了,覃照林与覃氏已等在马车上,他们此行是要往西北,途中要在俞州城外的驿站停留月余。
自去年开春,朱昱深昭告天下要迁都后,苏晋便不再与朱南羡去信了。帝王心深似海,饶是朱昱深曾有诺齐帛远在先,苏晋不敢轻信他一定会留朱南羡的性命。
她不愿朱南羡因她而暴露自己的行踪,她只愿他能平安。
在渝州城外的驿站等上月余,是左谦来信告诉她的,战事已平,西北第一批将士归乡,曾经效力于朱南羡麾下的,都会先去俞州复命。
俞州城外的驿站在广袤无人的荒野上显得孤零零的,唯有驿站旁的老树,在这个万物生发的暮春开了一树花。
老树盘曲纠结,花色却妍丽,苏晋每一日便在树下从日出等到日暮,看着那些与她一起望归的妇孺小儿一个一个等来自己的亲人,她也替他们开心。
苏晋其实并不心急,反正后半生除他以外已无牵挂,天远地远,她终归会与他一起。
暮春最后一场雨过,盛夏到了。
苏晋回到驿站,收拾好行囊,打算隔日起行,这里等不到朱南羡,那就越山跨水,去到极热极寒的西北,反正早在许多年前,她就打算去西北看看他曾经领兵的地方了。
窗外月色宜人,入夏时节,伴着一阵阵扰人的虫鸣。
苏晋看月看得出神,不经意间,竟听到一阵排翅之声,像是有鸟扑棱着翅膀划过夜空。
下一刻,便有耳熟的叫声传来:“阿雨,阿雨——”
苏晋一听这声音便愣住了,她一下推开房门,循声追出驿站外。
旷野无垠,朦胧月下,一只身覆白羽的鸟在夜空盘旋。
苏晋看着它,唤道:“阿福——”然后伸出手臂。
阿福发出一声高亢的鸣音,收起翅膀,乖觉地歇在了她的臂上,乌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讨好一般学舌:“阿雨,阿雨——”
“它实在是没出息,跟了我这么多年,除了一句‘阿雨’,一句新词都没学会,可能连‘十三殿下’怎么念都快忘了。”
低沉的声音传来,苏晋抬目望去,只见一个修长的身影似踏着夜色步来,眉如剑,眸似星,饶是在夜里,一双眼也亮得能映出山川日月。
朱南羡来到苏晋身前:“我担心朱昱深设伏,离开西北后,绕道自青州走,等这一批归乡的将士归家了才来,让你等久了。”
苏晋摇头,轻声应:“无妨,你回来了就好。”
她的脸在月下清透生光,半生伶仃,岁月却待她慈悲,没在她脸上留下一点痕迹,眼梢一颤,便如蛱蝶振翅一般牵人心魄。
朱南羡看了眼仍歇在苏晋肩上,要拿小脑袋去蹭她的阿福,目色一沉:“阿福,让开。”
阿福不理,只顾着唤:“阿雨,阿雨——”
朱南羡的一手握在刀柄上,微微一拔,刀锋出鞘的铮鸣声惊得阿福振翅飞起,下一刻,朱南羡伸手往前一揽,便将苏晋拥入自己怀里。
被剥夺了歇脚处的鸟儿又要跟着朱南羡往屋子里飞,谁知还没飞进去,眼前木门“吱嘎”一合,竟将它拦在了屋外。
阿福终于生气,歇在房檐,对着月色,用这些年边疆将士偷偷教它的新词儿骂:“臊得慌,臊得慌——”
方入夏的时节仍有些微寒凉,只是雨水一日少似一日,若一时雨落,便要伴着雷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尔后就是格外盛烈的阳光,照得万物蓬勃生发。
朱南羡与苏晋在驿站多留了一日,作别了这些年跟在苏晋身边的覃照林与覃氏,便要往南走。
车马辚辚,他们走得不快也不慢,左右不必赶时辰。
苏晋太乏,在马车内睡了一觉,才想起来自己连要去哪里都没个数,于是掀开车帘问:“我们是走到哪里便算哪里,还是有个去处。”
朱南羡转过头来看她一眼:“先去蜀中,我想去你祖父的墓前跟他求娶你,然后好好办一场成亲礼。”
苏晋听了这话,一时沉默。
过了会儿,她道:“便不办成亲礼了行吗?”
她似是欲言又止,顿了一下,忍不住又说,“且这么多年每回提‘成亲’,便要遭逢一场别离一次大难,可能我与这两个字犯冲吧。”
朱南羡一愣,片刻,大笑起来:“好,那便再不提这二字了,日后你我常伴到老,不在乎这些俗礼。”
他们驱着马车走在路上,也不知误入了江山哪座城,城中景竟与江南相似。
有流水似秦淮河,河上画舫,岸边垂杨,杨树下,有少年公子摆摊卖画。
苏晋看着那卖画公子,想起初到应天府那年,不慎撞翻了晁清的笔墨摊子,劳他一路追她追到了贡士所。
又过城中高门深宅,翘檐下悬着的铁马,有门庭荒径对巷而开,放眼一望,窄门高槛,一进一进深院重重。
暮雪寒天,随宫深深,她与沈奚就坐在这样宫槛上,沈公子往后一倒,枕雪而卧,举着折扇朝夜天一点,说要支个算命摊子,能断生死,可批祸福,挥洒之间,风流飒然得令人心惊。
城中还有一座桥,斑驳古旧,石栏槛上已长出层层青苔,想来这也是一个多雨的城。
苏晋看着这石桥,忽然怀念起秦淮的烟雨。
一句见字如晤,她终究没能等到柳朝明。
但她记得离开南京前,与他见的最后一面。
永济十三年的暮春,风雨连天。
她去大理寺结案,他先她一步在朱雀桥边落轿。雨丝洋洋洒洒,他隔着雨看来,她亦隔着雨望去。
世间烟雨苍茫,他们终于看清彼此眼底的烈火灼然。
烈火可燎原千里,可传承古今,可烧遍这个江山锦绣,烧出一段盛世繁华。
只是,远离庙堂的苏时雨后来想,雨遇光便歇,火逢水终灭。
江山多少年,百岁繁锦亦如白驹过隙。
青史恍若长河,每个人的过往一生跌入其中,与这沧浪水溶在一起,便遍寻不着了,若真要在心中留下些什么,便说说那一年吧。
那一年,秦淮还是烟雨茫茫,新政正在施行,西北与北疆的仗还在打。
春深暮里,沈奚忙里偷闲,自树下挖出一坛杏花酿,坐在石桌前自斟一杯。
雨水纷扬,苏晋匆忙自院里收回午后晒着书册,回到屋中倒一盏清水。
柳朝明站在屋檐下撑伞,抬目望向这漫天雨丝,顺手接过下人递来的一杯热茶。
朱南羡站在西北的风沙中,望着天野尽头,风起的故都,抬手举杯。
而诉不尽平生话,便饮在了这水酒里。
(全文完)
第269章
折梅一曲寄故人(上)朱弈珩,钱月牵番外
永济七年二月,秦淮烟雨茫茫。
京郊白屏山外一座园子里,老丁一早起身,推窗看了眼天色,去隔壁屋催促:“都忘记今日是什么日子了吗?快些起,那一位过会儿就该到了。”
老丁是这园子里掌事的,军籍出生,早年在岭南领过兵,当过总旗,后来受了伤,被调回五城兵马司做吏目。
景元二十三年,太|祖皇帝因为士子案或杀或罚了不少兵马司的人,老丁受牵连,被发去做劳役,直到两年后,他在京郊意外遇见了归京的镇南王——那时还是十二殿下的朱祁岳,才被免了劳役。朱祁岳虽是皇子,难得一身江湖气,见曾经跟过自己的老丁落魄如斯,便去跟当政的朱沢微讨了个人情,让他来看守这所梅园。
其实梅园也不是真正的园子,而是朱祁岳的生母淑贵太妃的墓地。淑妃生前不喜张扬,人亦十分娴静,去世那年,礼部建议追封为“贵妃”,迁入皇陵,景元帝却说:“罢了,她是个淡如菊的性子,择一处清净地吧。”
以至于头衔里一个“贵”字,都是晋安帝继位后冠的。
镇南王朱祁岳虽仁贤,却是个福薄的皇嗣,儿时十分不得宠,十五岁跟着曹将军游历,后来便在岭南扎根,除了十七岁回应天府迎娶王妃,直到景元二十四年深秋才重返故里。
那时的朝廷已经很乱了,夺位之争愈演愈烈,景元二十五年,太子朱悯达惨死昭觉寺的半年后,朱祁岳也跟着他的七皇兄在皇陵升仙殿自焚而亡。听说尸体抬出来的时候,已焦黑枯槁,晋安帝还是凭着他腰间的青崖剑将尸身区分开来。
因此老丁做了梅园的掌事后,朱祁岳也仅在景元二十五年的二月来探望过一回淑妃,是与他的十皇兄朱弈珩一起来的。后来朱祁岳殁了,每年到了淑妃的祭日,便独朱弈珩一人过来。
屋子里的吴六撑开眼皮子,睡意惺忪道:“丁掌事,那个新来的糟老头子不是说了吗,今年开春后朝政异常繁忙,十殿下累得病倒了,起不来身,今日大约是不来了吧。”
老丁道:“怎么不来?孝为纲常之首,当年晋安帝御驾亲征,十殿下在宫里养伤长年不出宫禁,但每逢太妃祭日,也是要强撑着过来拜祭的。”又催促,“总之先去园外候着,即便殿下不来,咱们也不算坏了规矩。”
几人在园外站了一阵,天色蒙蒙亮,一辆阔身宝顶的马车便自烟雨里驶过来了。
车前的小厮撑开伞,从车上扶下一人。
来人身披裘袄,腰间玉扣嵌着一枚浅翠玛瑙,玛瑙气泽温润,成色极好,可与佩戴着它的人一比,却相形见绌。
老丁迎上去:“恭迎十殿下。”
朱弈珩看他一眼,没应声,径自往祠堂里去了,跟在身后的随侍从腰囊里取出一锭银子:“丁掌院辛苦,殿下赏的。”
老丁自是又叩拜,自淅沥沥的雨声中,隐隐听得朱弈珩的咳嗽声,心道万幸祠堂里已点了炉子,否则凭十殿下这身子骨,也不知受不受得住初春的寒气。
诵经最少要一个时辰,雨水细了些,老丁几人在雨帘子里候了一会儿,身后传来脚步声。
是前日新到梅园的那个糟老头子终于睡醒,趿着鞋过来了。
糟老头子姓梁,原先在宫中值卫所当差,是一名低等侍卫,前阵子犯了事,被逐出宫禁,几经辗转,最后被发来梅园。
他望了一眼梅园外停驻的马车,与老丁几人并站作一排,低声问:“那位已经到了?”
梅园一年到头统共就这么一桩大事,竟还有来迟的,吴六几个年纪轻,沉不住气,说起风凉话:“梁大人这是嫌咱们梅园不够好,装不住您这尊大佛,想早日被发出去,到外头的广阔天地闯荡闯荡,也敢甩脸子给十殿下看了?”
老梁听出这话里的揶揄之意,并不在意,吊儿郎当地应道:“十殿下便是知我迟了,他下头的人一查我的根底,自不会找我麻烦。”
不过区区一名低等侍卫,有何根底可言?吴六等人听了这话,纷纷嗤之以鼻。
老梁道:“是没什么根底,但我二十年前在十四殿下身边当过差,那时随宫里是个什么光景,你等可知道?”
莫要说随宫二十年前的光景,便是老梁提到的这位十四殿下亦早在晋安年间被贬为庶人,到如今下落不明了。
是以老梁这么一说,吴六几人纷纷起了兴致。
老梁便也不吊胃口,说道:“那时十殿下还小,跟九殿下一起被养在皇贵妃娘娘宫里,过得不太好,我等几个跟着十四殿下的低等侍卫,为十殿下九殿下挨过不少棍子。”
“宫中的殿下还有过得不好的?”吴六奇道。
天潢贵胄,出生荣显,不该是从小锦衣玉食到大么?
“何止不好?皇子也分三六九等,宫中不得宠的皇子,连重臣侯爵之子都比不过。”老梁道,“怪只怪太|祖皇帝子嗣太多,立朝之初,宫中诸事庞杂,难免有冷落的,宫中诸皇子,若说从小锦衣玉食的,除了嫡出的一支,便只有当年的四殿下,就是如今的永济陛下了……”
雨水沥沥浇下,朱弈珩带来的随侍都站得远,听不清老梁几人叙话。老梁人粗,嗓子也粗,融杂在这沙沙的雨声中,竟意外合乎时宜,连娓娓道来的往事都似蒙上一层秦淮的烟雨。
朱景元称帝很晚,称王却要早些,皇贵妃一早便跟了他,可惜一直无所出,定都应天府后,朱景元便把九皇子朱祐樘交给了皇贵妃抚养。朱祐樘生性温吞,人也不大灵光,并不被皇贵妃所喜。后来一年,淑妃的生父获罪,淑妃因此被殃及,自也养不得皇嗣,宫中的嬷嬷便将尚未足岁的朱弈珩抱去了皇贵妃宫中。
朱弈珩生来聪颖,模样更是精雕玉琢的一个小人儿,皇贵妃起初十分喜欢他,将他悉心将养,奈何到底不是自己亲生,及至怀上了朱十四,渐渐便生了嫌隙。
倒不是因为朱弈珩如何不规矩。
身在天家的人,总要比常人多一番计较,皇贵妃本就心比天高,对朱十四自也寄予了非一般的厚望,她见朱弈珩天资如此之高,生怕他以后跟十四争抢。
是以到了朱弈珩该进学的年纪,皇贵妃借口不舍,将他与朱祐樘一起困在了重华宫中。
那已是景元朝开朝第五年的事了,彼时沈拓调任刑部,举家迁往应天,沈府公子聪慧的名声刚在世家子弟里传开;杭州柳家的公子自小便有声望,孟老御史提了几回,说想将他接到应天来。王朝初立,老一辈的士大夫无不盼望着能建立一番功绩,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早就将目光放在了世族中的小辈上,却错过了那个被皇贵妃因一己之私藏在深宫里的遗珠。
朱觅箫大一些的时候,朱祐樘与朱弈珩便彻底沦为他的随侍,人前还好些,倘在人后,朱觅箫稍有不顺心,便拿他这两个皇兄撒气。但朱祐樘与朱弈珩到底是皇子,时而棍子落下来,朱觅箫身边的侍卫看不过眼,只好拿身躯帮两个小皇子挡去一些。
后来一回,朱弈珩受了伤,奈何寝宫中的金疮药已用完,他不愿向皇贵妃讨要,便自去太医院取。
那日朱昱深也在太医院,他是习武出生的皇子,身上小伤不断,太医院是常来的,但还是第一次,他在这里遇见朱弈珩。
朱昱深与朱弈珩交集很少,印象中,他这个十弟一直沉默寡言,总与老九一起跟着十四。
朱弈珩见是朱昱深,也愣了一下,上来揖道:“四哥。”
行的居然是个臣礼。
朱昱深没说什么,只问:“你怎么到太医院来了?”
“宫中的金疮药用完了,我过来取。”朱弈珩道。
朱昱深正借药房歇息,已将此处的药官屏退了,朱弈珩独自在药柜上找了半日,迫不得已,回到朱昱深跟前,低垂着双眸:“敢问四哥,哪个是金疮药?”
药柜上的药匣上都有标识,金疮药在何处一目了然,朱昱深一眼望过去,愣了愣才恍然道:“你不识字?”
他们这一辈的皇子,大都五六岁进学,至晚也该七岁,朱弈珩已快九岁了,怎么连字都不识?
朱弈珩仍垂着双眸,声音安安静静的:“皇贵妃娘娘说,我与九哥、十四弟一起长大,合该一起进学,一起念书认字。十四明年才六岁,我与九哥等着他。”
这事朱昱深倒是听说过。
他微颔首,站起身,拿了个药瓶,步去金疮药的药匣边,舀了些药粉进去,递给朱弈珩。
朱弈珩接过药瓶,却并没有立时离开,他见桌案上搁着笔墨,从腰囊里取出一本小册子,将药匣上“金疮药”三个字一一抄了上去。
朱昱深不由问:“你在做什么?”
“我不识字。”朱弈珩道,一顿又说,“但我想识字。”
朱昱深拿过朱弈珩的小册子一看,上头除了“金疮药”,还抄着例如“螺子黛”,“软烟罗”,“桂花酿”等物件的名称,大约都是他从标识上看到,尔后默下来的。
朱昱深顺势考了他几个,但凡是出现在小册子上的字,他竟全都认得。
常人识字是由简入难,朱弈珩却是全然打乱了章法,凭空认,凭空记,还能丝毫不出差错,小小年纪实在难得。
其实深宫里的那些弯弯绕绕,朱昱深都知道,皇贵妃何以将朱弈珩进学的年纪推迟两年,朱昱深大致也能猜到,但他实在幸运,虽非故皇后所生嫡系,母家却是戚家,实在体会不到这种长于矮檐之下的辛苦,直至朱弈珩一行一行稚嫩的字迹撞入眼帘,朱昱深才五味陈杂地意识到,原来这深宫里的皇子,有时候尚不如寻常人家的孩童自在,日前所见沈家公子,那般人品,那般潇洒,真是叫人歆羡。
其实单论模样,十弟较之沈奚何惶多让?却生生被这深宫缚住了。
朱昱深本不欲管这闲事,不知是否是朱弈珩字里行间的倔强触动了他,还是他的那一句“我不识字,但我想识字”于他心有戚戚,朱昱深问:“你每一日,可能抽出两个时辰到值卫所来?”
朱弈珩定定地看着朱昱深,没有答话。
皇贵妃不喜他去翰林院,但是值卫所……应该是可以的吧?
朱昱深道:“我这几年随军,也落下了不少功课,前日跟父皇请旨,父皇指去年春闱的状元邹历仁邹先生教习于我,下个月初便开始,就在值卫所。你近日若有空闲,先到值卫所跟着我学识字,待下月初,你若跟得上,我便请邹先生一并教你论语五经。”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番外主要为补全恰逢雨连天里朱弈珩、钱月牵的线,分为上下两篇,明天更新下篇,沈柳苏会出来打个酱油。——2020.05.31
第270章
折梅一曲寄故人(中)朱弈珩,钱月牵番外
朱弈珩到底是个孩子,心思再深,也有藏不住的时候,听了这话,一双眸子灿亮生光,点头道:“能,我能跟得上!”
他在重华宫的大多时间都无所事事,十四跋扈,头脑也简单,寻个由头敷衍过去,每日抽出两个时辰到值卫所来应是不难。
朱弈珩这么想着,折身就往重华宫走,走到一半忽然反应过来,又掉回头,立在药房门口认认真真地对朱昱深行了个礼:“多谢四哥。”
又是个臣礼。
其实朱昱深当年,未必就有把朱弈珩收为心腹的意图,少年人心思单纯,将门出生的皇子更是天生一腔热忱,骨血里的亲情尚未在日后愈演愈烈的争斗中冲淡,看自家兄弟困窘如斯,能帮则帮罢了。
朱弈珩启蒙得晚,跟着朱昱深进学,起初自是艰难,但他天资太好,到了后来,四书五经过目不忘,诗词文章一点就通,又五年,邹历仁直觉已教不了他,生怕朱弈珩跟着自己耽误了,委婉地跟朱昱深提了几回,大概是请他为朱弈珩另择良师的意思。
彼时朱昱深早已拜在了齐帛远门下,听明白邹历仁的话,便将朱弈珩带到了翰林齐帛远与晏太傅跟前。
而那时齐帛远与晏太傅的学生有谁呢?除开一众年长的皇子与侍读不提,一为柳昀,一为沈青樾。
早已见识过了何为天资卓绝惊才绝艳,晏太傅在看过朱弈珩的文章后,评价不过三个字,平平尔。
这就是不肯教的意思了。
也不怪晏太傅摆架子,太傅即太子之师,天子之师,倘传道受业的一半功夫分给了旁人,如何对得起社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