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藏宏愿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木雨西风 本章:第1章 三藏宏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话说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印度社会剧烈变动,小国林立,战乱频仍。先是伽尸、拘萨罗兴起,接着摩揭陀、拘萨罗、跋耆、阿班题四国对峙,最后摩揭陀与拘萨罗相争,摩揭陀凭借自已的经济优势和强大军队战胜拘萨罗,确立霸权地位。

    就在这战火纷飞的时间,佛陀诞生。大约公元前565年,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即今印度、尼泊尔边境靠近尼泊尔一侧。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净饭王太子,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传统教育。20岁离家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他先跟随数论派先驱阿罗罗迦罗摩学习禅定,后又尝试通过苦行发现真理,六年后形容枯槁,却依旧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于是发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一日,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豁然开朗,终于悟出“四谛”真理,觉悟成道,因而被称为“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这年他35岁。

    何为觉悟者?乃有三觉悟:

    一是自觉,即觉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实相,觉悟人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二是觉他,即自觉后觉人,将自已所觉悟的道理开示众生,令一切众生开悟得道,获得解脱安乐。

    三是觉记,即自觉觉他两种功德,达到究竟圆记。自觉是智慧圆记,觉他是福德圆记。自觉是依智断惑,灭尽无明烦恼。觉他是发菩提心,利生为事业,时时为众生工作。

    佛陀的四谛说是佛教各派共通承认的基础教义。

    四谛是哪四谛?

    一曰苦谛。人生的本质断定为“苦”,人的存在本身为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炽盛八大痛苦伴随人的一生,

    二曰集谛,集谛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内容十分丰富,大L包括五阴聚合、十二因缘、业报轮回诸说。

    三曰灭谛,提出涅槃的佛教出世最高理想,灭尽三界之烦恼和生死果报,从此不再受三界的生死苦恼。涅槃意译为灭度、圆寂。涅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死亡。

    四曰道谛,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是修持的规范和学佛的基础,通往涅槃的解脱之路。

    这四谛中,苦谛指出人生的事实,集谛是指出人生多苦的根源,苦、集二谛可视为“因”。灭谛解释人生理想的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道谛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灭、道二谛可视为“果”。

    佛陀逝世后,佛教僧侣意见分歧严重。阿育王时,佛教通过三次集会,会诵经典,统一经、律、论,消弭分歧。但是佛教的分裂在所难免。

    佛陀去世后第一个百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佛灭后第二个百年,约前3世纪,两部又发生分化,上座部内部分裂出犊子部和化地部,大众部也分为鸡胤部和说假部。

    阿育王死后,化地部分化出说一切有部,这是传入中国内地论著最多、影响最大的派别。大众部的鸡胤部又分出多闻部。到公元一世纪,形成了所谓“大乘”“小乘”两大佛教L系。

    阿育王为宣传德政,鼓励佛教外传。在传播过程中,佛教形成两条路线:

    一条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向东南亚传播,称南传佛教。一条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和我国于阗、龟兹传播,称北传佛教。

    自阿姆河到印度河,大月氏人在这里建立了贵霜王朝,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使臣口授浮屠经给西汉末年的博士弟子,内容不详。第一批进入中国内地的译经者是月氏人支娄迦谶和安息人安世高,他们在汉桓帝时进入洛阳。于阗、龟兹、疏勒都是佛教盛行的地区。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中郎将蔡愔等出使西域,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获得的佛经经卷,用白马驼入洛阳,明帝为其修建白马寺,这个事件被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

    三国时期著名的僧人有昙柯迦罗、昙帝、康僧铠、支谦、康僧会。

    西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宣扬的论“有”道“空”,与玄学遥相呼应,佛教得到长足发展。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更盛。北方影响最大的僧人是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东晋帝王贵族崇佛,名士大多奉佛。据《辩正论》载,东晋有佛寺1768所,僧尼24000人,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僧侣阶层,影响巨大。

    南北朝时期佛教持续高涨,南朝到梁时,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出现了慧观、慧盐等一大批学僧。

    随着佛教的盛行,西去取经求法和观瞻圣迹的僧人不断。法显是其中杰出代表。

    晋隆安三年(399),法显四人自长安出发,经敦煌渡流沙,逾葱岭,抵北天竺,游历中天竺,南下摩揭陀,乘船到狮子国(斯里兰卡),搭商船归国,于413年达建康,前后15年,经历29国。

    隋结束南北分裂,重新实现统一。但战争遗留下来的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很多,隋统治者提倡佛教以巩固统治。各类师说发展成大型宗派是隋代佛教的一个特征。创立于隋代的佛教宗派主要是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伏兵长安太极宫北面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及其诸子,唐高祖李渊被迫传皇位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世民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让皇帝,年二十九。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腾贵。突厥侵扰,州县骚动。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百姓流离失所。

    太宗励精图治,到贞观三年(629年),经济恢复,关中丰收,百姓归乡,竟无一人逃荒流散。贞观四年(630),唐并东突厥,唐北边威胁解除,沿边人民生活安定下来,被突厥掳掠的汉族人民大量返回中原。

    自此时起,史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年年丰收,岁岁熟稔,物价便宜,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就是史家称誉的“贞观之治”。

    唐初,佛道之争非常激烈。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表请求斥佛,指责佛教“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建议国家采取措施。佛教界人士法琳则多方辩护,著《辩正论》回敬道教徒,佛道之争激烈化。

    天下由乱到治。在河南洛州缑氏有个名门望族,是汉代名臣陈寔之后。这个望族,后魏、北齐,都有在朝中为官的。到隋朝,这族后人陈慧看到天下政局不稳,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典籍,抚养儿女。人们都称赞他有气节。

    陈慧已有三个儿子。600年某月某天,陈家老幼和主仆,都忙忙碌碌,阖府上下喜气洋洋。原来陈慧夫人又要生产。

    接生婆早已准备好。陈慧在门外焦急地等待,来回踱步。不久,房内传来弱弱的婴儿啼哭,接生婆高兴地呼:恭喜府君,夫人诞下小公子。

    此时,瑞云降吉兆,天气含温和。陈氏望门大族,根深老树又发茂盛幼芽。

    这小公子正是将来的玄奘和尚。

    玄奘,生卒年600年(或作602年)至664年,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年幼的时侯,便人品出众,聪慧超群,八岁便通《孝经》,13岁跟随出家为僧的二哥踏入佛门,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玄奘。

    这天,净土寺景法师为众僧讲《涅磐经》,玄奘小小年纪打坐在蒲团上,听得认真又专注。景法师讲完后,众僧懵懂,惟听一嫩稚声发起:

    “法师,‘涅槃之道,空有不住’,这‘空有’作何解释?”

    这是玄奘的声音。景法师心下一颤,才13岁年纪,又第一次听讲,发的问便如此深奥,看来真正是佛门中人。

    法师简要让了回答。玄奘又问:“经上讲涅磐者,‘L是寂灭,无为安乐’,如何寂灭后便享有安乐呢?”

    三言两语,便让景法师刮目相看。之后,景法师特地为玄奘让了专场讲解。

    不久,寺里严法师开讲《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是大乘瑜伽派基本论书,印度僧人无著撰,这时,汉译本是北魏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佛陀扇多所译。佛陀扇多对汉语并不精通,有些译法玄奘感到不好理解,提问严法师,严法师也给不出好的答案。

    玄奘天资聪颖,听各法师讲诸般经论,一学即通,武德元年(618)玄奘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罗学佛,崭露头角。武德五年(622年),离开成都,游历至荆州、吴会、相州等地,吴蜀荆楚,莫不知名。

    武德末年,到长安大庄严寺。研习《成实论》《俱舍论》等,皆一遍而通其要旨。24岁时,不仅长得仪表堂堂,清矍超凡,更是精通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典,年纪轻轻便成为三藏法师。

    大唐统一了。天下趋于安定。但是此前大隋国祚短促,来不及开展文化建设就天下大乱。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经书佛法的翻译错讹百出,极大地影响了经义的研读。各门各派讨论虽相当激烈,但认识分歧极大。

    在对佛经的研究中,玄奘广泛接触各门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难问题甚多,精心研读《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对与两论有密切关系的《毗昙》学论书,也加以精研,总感觉四谛的解释不能圆记,怀疑其译经有误。

    名家先辈,又各执一词,舍本逐末,捡花弃果,南北学派,争是论非,莫衷一是。

    于是发愿到佛教发源地广求异本,以解心中之惑,以释众人之疑。

    恰逢中印度僧人颇蜜多罗到长安,向他介绍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拉共村与旧王舍村之间)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里面的戒贤法师佛学素养深厚,通晓一切佛法经论,讲学规模庞大,讲授的《瑜伽师地论》精妙无比,总摄三乘。

    玄奘坚定了游历印度的决心,坚定地踏上西行的道路。

    前路漫漫,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等待着玄奘。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藏法师西游见闻》,方便以后阅读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第1章 三藏宏愿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第1章 三藏宏愿并对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