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尚发愿去印度取经,但是此时国内外形势十分紧张,并不允许他能如愿上路。
6世纪中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兴起,522年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
583年,突厥汗国以金山(今阿尔泰山)为界,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大势力。
对中原地区构成极大威胁的势力,首当其冲的是东突厥。
隋末唐初,东突厥强大起来,“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势力范围大L上“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今天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地区都处于东突厥控制之下。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九月,东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炀帝于雁门(山西代县)三十三天乃解去。
此后,东突厥乘隋崩溃之机,不断进犯北部边境,掠夺汉族人民。当时称雄一时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等,慑于突厥兵威,“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唐高祖起兵之时,也曾派刘文静北使突厥交好。武德二年,突厥颉利可汗立。此时,唐王朝已接近完成统一,突厥可汗却日益加紧对唐的干涉,史称颉利可汗“兵马强盛,有平陵中夏之志。”
武德五年(622年),颉利可汗围攻并州,掳掠男女五千人而去。武德七年八月,更自原州(今宁夏固原)大举南侵,万余骑兵直达豳州(今陕西彬县),离长安不到二百里。唐高祖几乎焚弃长安迁都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州)。幸而李世民坚决反对,率兵抵御,突厥旋即退兵。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刚取得帝位,颉利可汗乘唐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又率十余万骑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唐太宗亲自指挥大军布阵阻击,旌旗铁甲遮蔽原野,“军容甚盛”,颉利可汗悬军深入,不敢冒险决战,请和,唐太宗厚增金币,颉利可汗引兵退去。
东突厥威胁大唐安全,西突厥也不遑推让。
西突厥射匮可汗时广开疆土,极盛时控制了东起敦煌,西尽里海的广袤土地。西域地区伊吾、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都处于西突厥的控制之下,与唐帝国西部疆域接壤。
此时,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的经营下,称霸西域。619年,西突厥遣使入唐,加强与大唐的联系,准备联合攻打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加强了对西突厥的威胁,连年入寇唐朝边境,阻断唐与西突厥的道路。
却说玄奘武德元年到成都学习至武德五年(622年),穷经精研,成为正式僧人后,与商人结伴泛舟三峡沿江而下,先到荆州天皇寺,北游至相州,入长安大觉寺。所到之处,开坛讲学。
高僧法常、僧辩对玄奘大为赞誉,称其为“释门千里之驹”,预言玄奘必将重振佛法。只可恨自已年岁老朽,看不到那一天。求学者都对玄奘刮目相看,由此玄奘声誉鹊起,为有名之高僧。
在研读佛经的过程中,玄奘感到各经“隐显有异,莫知适从”,所拜的老师所持的观点也各不相通。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由外来的僧人翻译,各人所习用的语言不通,思维各异,理解分歧,导致语义差别很大,争论不休。
尤其是自南北朝以来关于生起万法,探究宇宙人生本源的阿赖耶识,争讼不已,形成了南北两道的对峙。
所以玄奘立誓游西方,到佛经的原产地去,解决心中的疑惑。
形势极为紧张。大唐与东、西突厥都处于剑拔弩张的尖锐对峙之中。
西游,势必要经过东、西突厥控制的地盘。唐在与突厥交界的地区,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
为防止重要情报被传到突厥地区,也为防止文人为西域突厥所利用,唐政府严厉禁止文人去西域。
玄奘已是有名高僧,又出自名门,自然是不会通意其出关的。
玄奘主意已定,他邀约几个志通道合者向官府呈表申请,那官问道:“各位法师是清修之人,今聚集到官府有何事要本官办理?”
玄奘奉上呈表,说:“我等几人,为求佛经真典,想到印度去访问高僧,恳请大人为我等发放过关文牒。”
那大人正色到:“朝廷有令,目下正与突厥相持,任何人都不能出关。”
任凭玄奘等人如何请求,官府绝无松口放行之意。
没有过关文牒,别说出关,就连出城都不可能。
沮丧之下,其他人都退出来,玄奘却坚定不移地等待时机。
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长安一带出现严重雹灾。唐太宗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城寻找食物。
玄奘拍手:“这下好了,正是出城的好时机!”
求法心切的玄奘,抓住时机,收拾简单行李,混在灾民中出了长安城。
出城的人群中,有个秦州僧人孝达,在京师学涅槃经,功毕还乡。在求学过程中,多次听玄奘的宣讲,所以认识玄奘。
孝达见名记京华的玄奘,也在万头攒动的人群中,惊喜万分,好不容易穿过摩肩接踵的人流,挤到玄奘面前,依出家人的礼数,合十行礼,作了自我介绍,问道:“法师如何不在寺院中为弟子们讲经,却在这逃难的人群中?”
玄奘见是个僧人,询问了法号,如实讲了自已要去印度求真经的愿望,叹口气,说道:
“我向官府呈请过关文牒,没有得到批准,只好混在灾民中,看看能够碰上好运气。”
孝达自告奋勇帮助玄奘,两人遂结伴而行。一路遇上关卡查验,孝达取出回乡的文牒,玄奘站在旁边一语不发,顺利地到了秦州。
这年,玄奘二十六岁。
秦州为今甘肃天水,名胜颇多。麦积山在州东南八十里,位于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交汇处,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一座奇峰,因山崖一峰突兀挺立,拔地而起,状如农家麦垛而得名。赤壁丹岩,清泉幽谷,云海罩茂林,白松立险峰,为秦地林泉之冠。
有麦积山石窟。佛教提倡遁世修行,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幽僻之地开凿石窟,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以泥塑、壁画、石胎泥塑闻名,保存200多座洞窟,万余身泥塑,1300多平米壁画,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L系最为完整的石窟。
玄奘无暇观瞻,只在秦州住了一宿,急着上路,孝达打听到有队兰州商旅正好要回去,玄奘又与之结伴至兰州。
兰州已有两千多年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玄奘在兰州住了一宿。遇到一批凉州人完成送官马任务后将返回凉州,玄奘又与之结伴随至凉州。
凉州是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凉州襟带西蕃,远控葱岭以西地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西域各地商旅往来不绝,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对过往的商旅当然检查也严。
玄奘没有过关文牒,自然无法出关。只得暂留下来,寄居于福寿寺。
不过,玄奘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在寻找机会的闲暇,仔细研究出关的路线。
细研史籍。去印度,西域是必经之地。汉时西域三十六国,都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皆有大山,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从内地去西域,玉门关、阳关是最为紧要关隘。出西域,则必翻越葱岭。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南北两道,历史上,因北道易受匈奴攻击,故商旅多行南道。不过南北道中间有许多小道连接。
再研究先辈法显西行的路线,发现这个前辈是从阳关入西域,然后越沙漠,翻葱岭,进入北印度。他想循先辈路径,却发现现实不允许。
玉门关在敦煌西北90公里处,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敦煌西南70公里处,两关皆是中原朝廷经营西域的重要门户。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物质储存和转运的必经之地,商旅往来不绝。玉门关是重要的军事边防之地,军事防御功能更强。
究竟走哪条路?玄奘此时心中无底。忐忑间,有僧人登门拜访。
玄奘早已是誉记京师的名僧,当地寺院得知高僧到来,纷纷请他开坛讲经。玄奘为听众开讲涅槃经、摄论经、般若经,听众如醉如痴,都称誉玄奘佛学精妙。在这些听众中,不乏来自西域的商旅,他们回去后,纷纷向自已的君主称赞玄奘的博学多识,都说玄奘将西行求法于婆罗门。
有关玄奘的各种消息很快在西域传开,西域诸国都热切盼望玄奘到访。
玄奘在凉州讲经停留了月余。散会之日,信众纷纷布施捐赠,获得的金银钱财牛马不计其数。玄奘只接受一半,用于燃灯礼佛,余下的全留给当地寺院。
这时,朝廷正准备与突厥开战,严禁任何人出关。凉州都督李大亮遵照朝廷要求,对过往人等严加盘查。玄奘在凉州引起的轰动自然不会逃出官府的眼线。
早有探子向李大亮报告:有僧人自长安来欲西行,不知道出自什么目的。
李大亮大惊,连忙找来玄奘询问:“不知法师是哪个寺院高僧,如何不在京师讲经,到我这偏僻边防之地?”玄奘只得如实以告:欲西行求法,学习佛教真经。
李大亮听玄奘这么一说,便板着面孔拿出朝廷通告:“我奉朝廷敕令,严禁百姓私自出蕃,法师没有过关文牒,还请法师收拾行李,着即返回京城。否则我将秉承朝廷旨意,遣送法师回京。”
玄奘无法,回到寓居的寺院。正闷闷不乐,寺院住持慧威法师,是河西佛教领袖,非常尊重玄奘,欣赏玄奘辞理才华,见玄奘愁容锁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玄奘将自已立志西行求法,却无法出关,面临被遣返的窘境告知。
慧威法师十分赞赏玄奘的志向和勇气,找来自已的两个徒弟慧琳与道整,准备好食物和饮水,连夜护送玄奘离开凉州城。
没有通关文牒,冒险出关,那就是偷渡,被抓住有杀头的危险。
幸而慧琳、道整两个小和尚,十分熟悉凉州往西的道路,他们对玄奘说:出阳光,虽然道路平和,但在与突厥的相持中,官兵盘查甚严,很容易被查出。玉门关看起来守卫森严,但因为行人少,反而容易潜出。我们把您带到瓜州去,在那里碰碰运气。
带着玄奘,避开大道,只走小路,昼伏夜行,躲避巡逻的官兵,几日后,终于达到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