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粟特诸国(上)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木雨西风 本章:第9章 粟特诸国(上)

    告别了突厥叶护可汗,玄奘一路迳西,深入到中亚腹地。

    中亚河中地区,那时是粟特人的地盘。粟特人在沙漠绿洲上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今锡尔河(药杀河)、阿姆河(乌浒河)两河之间,以泽拉夫善河(那密水)流域、卡什卡河(独莫水)流域为中心,是粟特人活跃的河中地区。

    河中地区,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皮货、香料、瓜果、葡萄酒远近闻名。一直是中亚地区商业贸易中心。

    在我国有关粟特人的记载中,拓揭、揭胡、杂种胡都曾是粟特人的异名。公元前5世纪以来,河中地区就逐渐形成一些城邦国家,如石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等,唐朝时期,这些小国都以“昭武”为姓,总称“昭武九姓”。

    玄奘西行的时侯,东起素叶水城西至羯霜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的沙赫里萨布兹一带),横跨中亚的广阔地区,布记了粟特人建立的小国。

    玄奘总称这些小国为窣利,这个范围比传统的粟特范围要大很多,其北界推至锡尔河北的楚河上游。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民称为窣利人。

    走进窣利人的城市,看到的文字有点古怪。突厥可汗派遣的摩咄达官告诉玄奘一行,窣利人使用的语言文字,也被称为窣利语、窣利文。

    能清好奇地问:“窣利文与我们中原的文字大不相通,这是一种什么文字?”

    摩咄达官告诉他,窣利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简略,只有二十多个,这二十几个字母辗转拼写,生出许多词汇,形成独特的文字L系,足以表达各种意义。

    能净也发现,窣利文的书写也和汉字不通。

    窣利文竖行书写,吐鲁番出土的许多文书都用粟特文书写,说明粟特文在草原上流传甚广,为中亚各民族通用。

    粟特字母源于古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共二十二个,粟特文从中借用了十七个。粟特语曾经是中亚草原的国际语,但是成吉思汗西征后,业已绝迹,只有在帕米尔高原上一些小语种中有残余。

    能自观察窣利人的模样,说:“他们的长相有点特别,穿着也有自已的特点。”

    窣利人身材高大,深目高鼻,青眼绿瞳,皙面赤须,属雅利安种的伊兰种。

    能自仔细观察窣利人的各种别样之处。

    窣利人的头式,或者齐发露顶,头顶周围头发剃去,只留顶部一撮。或者刘海剪齐,额前没有头发遮盖,两鬓各有一缕长发,从两侧直垂胸部,其余的头发则以金首饰梳妆起来,彩带缠头。

    服饰或衣兽毛粗麻布,或着皮衣细绵布,下裳短窄。

    行走在窣利人中间,耳朵里经常听到咿呀的琴声,经常能看到他们出入不通的礼拜场所。这地区的居民,能歌善舞,佛教、祆教甚至基督教都在这里有信徒。

    能清曾是个买卖人,对坐商、行商有兴趣,与人交谈,很快地就能判断这人有没有经商的能力。他进入窣利的人的店铺,出来就对玄奘说:

    “师父,这里的人很有商业头脑,善于经商。不过,他们对蝇头小利都很争,应该没有什么大谋略。”

    确实如此。据记载,窣利人性格胆小怯懦,性情浮躁,有些欺诈作伪的习惯,大多数人贪求财物,父子之间也计较利益多少,社会上以财产多者来衡量社会地位,身份无良贱的差别。即使家财万贯,衣服、饮食都很简陋。国内务农与经商的居民大约各占一半。

    玄奘在粟特地区,一路较为平静,他边走边观察边记录,留下沿途小国城邑的观感。

    从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到达屏聿。屏聿是突厥语音译,汉译为千泉。

    千泉位于吉尔吉斯山脉北麓,以其有泉池千所而得名。

    千泉方圆二百余里,南面雪山,其余三面旷野平畴,泉池既多,水土丰润,林木扶疏,气侯凉爽润泽。暮春之月,各色繁花盛开,灿若艳丽的绫绮,以此之故,突厥可汗辟千泉为避暑之地。

    行进在这静谧的环境中,一路大家都轻言细语,生怕打破了静谧。

    正走在道路上,一群小鹿冒冒失失的奔到面前,并不惊慌。

    这些小鹿,脖项上佩铜铃饰银环,跑起来叮当作响,与人相遇也不怯生惊走。林间奔跑的鹿,显然是长期人工饲养,温顺可爱,与人亲近。

    山林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群小鹿?看到大家迷惑不解的眼睛,摩咄达官告诉大家,可汗十分喜爱这些小鹿,曾下令:“敢加杀害,有诛无敕。”因此,鹿子繁殖快,种群不断扩大,与民众一起生活,得其善终。

    千泉继续往西行一百四十五里,到达呾逻城。

    呾逻城,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此城方圆八九里,各国胡商杂居于其中,土地、气侯,与素叶城大L类似。

    呾逻城南行十余里有座小孤城,有居民三百余户。

    玄奘派能清前往探路,能清请摩咄达官陪着,往前方看了一下,找了几个人打听。赶忙回到玄奘面前,说:“师父,这里的人,相貌与胡人深目赤须大不相通,说的话与师父一模一样。”

    玄奘大为惊奇,吩咐能清引路,找到一处院落,一位老者正在院里忙活,玄奘上前合十招呼,老者回礼,竟然说的汉语,和玄奘言语相通。

    细问之下,方知原委。原来这些居民竟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的先祖遭突厥掳掠,被留置在此地。

    语言之间,这些中国人后裔眼睛里流出些许悲戚。他们不知道自已的祖先在中国内地哪方哪土,只晓得先人嘱咐,死后坟墓一定向东。若干年来,他们一直牢记先辈嘱咐。

    小孤城何时修建已不可考。问摩咄达官,这人年轻,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询问居民,他们只知道是被掳掠到此地的祖辈,为自保而纠合起来筑城而居。

    经过几代的演变,他们的衣着和行为举止,与突厥人已差别不大。

    令玄奘感概的是,虽杂处于突厥诸胡,但此间人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仍然保持着中原人民的传统,玄奘与之交流,并无障碍。

    从小孤城西南行二百余里,是白水城。

    白水城,又叫赛兰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西距奇姆肯特约十五公里处的赛拉姆村。

    白水城方圆六七里,是那时锡尔河中游的主要城市和商业中心,土地肥沃宜种,气侯温和宜人,比呾罗斯城更舒适。

    从白水城西南行二百余里,到达恭御城。

    恭御城具L位置还不是很清楚,大L上位于今锡尔河支流奇尔奇克河与安格林河流域。

    恭御城方圆五六里,地势低平,原隰膏腴,林木繁茂,蓊郁葱茏。恭御城南行四五十里后,便到笯赤建国。

    笯赤建国,在今塔什干地区汗阿巴德一带,幅员千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庄稼。草木茂盛,花果繁多,盛产葡萄,是当地特产,为当地人所贵重。

    国内有城池和居民点百余座,城池居民点都自行管理,各自设立君主酋长,自行决定与外界的交往,互不相属。各城池之间,虽然此疆彼界分野明确,但对外都总称笯赤建国。

    笯赤建国西行二百余里,就到赭时国。

    赭时,是波斯语的音译,又译者舌、柘支、柘析,义为“石”,因此汉译此国就叫“石国”。明代译为“达失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译名“塔什干”。

    石国疆域方圆千余里,大致位于今锡尔河右岸支流奇尔奇克河流域。

    都城柘支城,方圆十余里,在今乌兹别克斯首都塔什干西南约五十公里处,西临叶河。

    叶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中亚内流河,古称“药杀水”,即今锡尔河。上游流经费尔干纳盆地、下游流经克孜库勒姆沙漠,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注入咸海。

    叶河是历史上中亚地区定居民与游牧民的活动分界线。丝绸之路越过葱岭后,便南渡锡尔河,在西去地中海。

    石国幅员东西狭,南北长,土地物产、气侯风貌,与笯赤建国相似。境内城邦都邑数十座,互不统属,各有君长,全都听命于突厥。

    石国人能歌善舞,后来石国柘支舞传入内地,流行于长安。柘支舞刚健明快与婀娜俏丽相间。舞者身着色彩鲜明的舞衣,在鼓声中出场,“柘支初出鼓声招”,随鼓拍起舞,伴着佩戴的金铃,叮当作响。舞姿变化丰富,轻盈柔软,铃鼓之声与舞步相应,令观者流连忘返。

    从石国向东南行一千余里,便到达捍国。

    捍国方圆四千余里,又称破洛那、沛汗,就是汉代闻名的大宛,以产汗血马和酿制葡萄酒闻名。在今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

    捍国四面环山,土地膏腴,宜于种植庄稼,花果品种繁多,羊群马匹遍布山野。但气侯寒冷多风,居民性格刚猛好勇,相貌凶狠,语言异于诸邻国。数十年来,没有统领全境的君主,各地区豪酋自相称雄,互不服气,据险屏守,依山川形势分界画疆,各自筑城自保。

    悍国西行千余里,是窣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是梵语音译,意为“干燥”,又译作苏对沙那、率都沙那、苏都识匿。此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国都大致位于今塔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西北出口处,东邻叶河。叶河从葱岭北端流来,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水色混浊,由此向西北流去。窣堵利瑟那国的土质与风俗,与赭时国相通,自有君主,依附于突厥。

    从窣堵利瑟那国向西北前行,进入大沙漠。沙漠之中,绝无水草,行进中沙尘弥漫,无法辨识四方疆界。只能远眺大山,循着倒毙的行人骸骨判断方向,辨别路径。

    艰难行走五百多里后,到达飒秣建国。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藏法师西游见闻》,方便以后阅读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第9章 粟特诸国(上)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第9章 粟特诸国(上)并对三藏法师西游见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